突破“先天不足”:中国制造业巨头的灯塔实践与生态共建之路

   2025-07-24 工业品商城83
核心提示:在“灯塔工厂”的普及过程中,一个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浮现:一方面,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尤其是在技术积累和专利沉淀方面,不具备互联网或科技公司的“基因”优势,数字化基础能力相对欠缺。此外,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背景的人才稀缺,也困扰着行业发展。然而,从目前灯塔

 在“灯塔工厂”的普及过程中,一个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浮现:一方面,制造业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尤其是在技术积累和专利沉淀方面,不具备互联网或科技公司的“基因”优势,数字化基础能力相对欠缺。此外,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背景的人才稀缺,也困扰着行业发展。

 然而,从目前灯塔工厂的实际推广结果来看,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制造业务出身的企业,却并未被所谓的“先天不足”所限制。这两家企业已经率先成为数字工厂的“大户”,其成功经验为其他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把手项目”与战略先发:美的的数字化转型决心

 美的集团供应链系统IT部长陈俊坦言,与京东、阿里、字节等数字化原生企业相比,美的确实起步不同。但美的的优势在于“数字化转型动手比较早”。自2012年起,美的便开始了数字化转型的漫长旅程。

 这种早期布局的背后,是美的集团董事会层面的坚定决心——数字化转型在公司内部被称为“一把手项目”,由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亲自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确保了转型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资源投入的充足保障。

 海尔同样是中国最早一批探索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之一。2012年,海尔以智能制造转型实践为切入点,基于智能制造理念,提出创建“互联工厂”,将传统大规模生产转型为大规模定制模式。这种模式旨在实现与用户的无缝连接,满足用户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的最佳体验,从而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乃至“以用户需求定产”转变。

资金与人才投入: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

 转型意识早,并不意味着一蹴而就。美的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是分阶段进行的。从2012年到2020年,美的用8年时间投入超百亿元,逐步完成了数字化1.0和2.0阶段的转型。

 在数字化1.0阶段,美的积极向麦肯锡、IBM、甲骨文等国际领先的咨询公司寻求帮助,汲取外部经验和专业知识。然而,到了第二阶段,美的在制造、品质管理、物流、营销等核心环节,则主要依靠自主研发,这标志着其数字化能力逐渐成熟,并具备了内化和创新的能力。这种从外部引进到内部自主的转变,反映了美的数字化能力的深化。

生态共建:灯塔工厂普及的“最优解”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极其丰富,仅凭一家企业是无法满足制造业的全部需求的。例如,AI算法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视频语音分析技术等,许多垂直领域的“小而美”公司在这些方面反而更专业化、更具优势。这使得“共建生态链”成为普及灯塔工厂和数字转型的“最优解”。

共同的挑战与未来的方向:

尽管美的、海尔在数字化转型和灯塔工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文中也指出了普遍存在的挑战:

1. 技术“基因”与基础能力欠缺: 传统制造企业不具备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积累和专利沉淀,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

2. 人才稀缺: 具备数字化、智能化背景的人才供应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这些挑战的存在,更加凸显了生态共建的重要性。未来,推动灯塔工厂的普及,需要各个行业参与者形成合力:

• 平台企业引领: 像美的美云智数、海尔卡奥斯COSMOPlat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输出自身成熟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并提供模块化、可配置的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

• 专业技术公司赋能: 垂直领域的AI算法、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专业技术公司,可以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制造企业深度合作,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服务,补齐制造企业在特定技术领域的短板。

• 产学研用结合: 加强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数字化人才,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 政府引导和支持: 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创造有利于生态共建的良好环境。

 通过更广泛的生态合作,制造业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聚焦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拓展,而将复杂的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搭建交由专业的生态伙伴。如此一来,即使是缺乏“基因”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也能更快、更好地拥抱数字化,让更多的工厂点亮“灯塔”,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