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铁侠”遇上现实:中国工业自动化升级之路

   2025-05-14 工业品商城4
核心提示:“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如同一个无声的号角,吹响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工业自动化水平升级的序曲。在中国,这个进程尤其引人注目。从数据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连续多年雄踞世界第一。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3.6万台,2014年攀升至5.6万台,到201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如同一个无声的号角,吹响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地区工业自动化水平升级的序曲。在中国,这个进程尤其引人注目。

 从数据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连续多年雄踞世界第一。2013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3.6万台,2014年攀升至5.6万台,到201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4万台。这组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以及企业拥抱智能化的决心。而用户结构的变化也预示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最初,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是主力军;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甚至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入这场“智”造革命。在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速度更是高达30%,充分显示了这一趋势的强劲动力。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深处,与发达经济体对比,会发现中国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密度上仍有不小的差距。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虽然2018年快速增长至140台/万名产业工人,但与工业自动化程度领先的韩国(631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309台/万名产业工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即使是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企业,其在国内厂区部署的机器人数量距离最初设定的“百万钢铁侠”目标,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更多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智能工厂的改造,既是势在必行,又充满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加速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业内专家郑光傑认为,“机器人代替人工前途光明,但全面进入制造业尚需时日。”他强调,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还需从社会观念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

构建智能化生产的“人才地基”

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智能化生产领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 从小培养动手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重视儿童的动手能力培养,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探索世界。

  • 中小学增设实践类课程: 在中小学阶段,增加操作课程和创意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 大学加强师资力量: 大力引进智能化生产方面的优秀人才,包括行业精英和海外专家,提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 提升工程师待遇和地位: 企业应提高生产线工程师和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并大力提拔理工科人才走上管理岗位,营造尊重技术、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职业教育:连接企业与未来的桥梁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慧波分享了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的经验。宁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推动“机器换人”,最初是部分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主动尝试;但更多企业是迫于无奈,因为传统人工已经无法满足出口对产品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这也促使职业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和思考。

张慧波认为,职业教育要从两个方面服务企业:

  1. 研发支持: 积极介入企业的产品和设备研发,走在产业前端,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2. 人才培养: 只有深度参与企业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从而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理念,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市场调研后,于2019年9月正式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设机器人专业,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合作,共同进行智能制造产品、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结语: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场深刻而长远的变革。它不仅仅是机器换人的简单替代,更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升级。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提升工业自动化水平,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实践、教育支撑和社会共识,共同绘制中国制造业更加辉煌的未来。这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