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仪器仪表的研发,堪称科技领域的“智力马拉松”,需要顶尖人才、持续投入和深厚的行业积累。而仪器仪表企业,无疑是这场马拉松中冲在最前沿的“领跑者”,肩负着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的重任。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人才短缺问题常常掣肘企业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创新道路上步履维艰。
诚然,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行业内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希望能够集各方之智,实现联合突破。但从根本上来看,企业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依旧未能有效解决。一些需求量小、研发投入巨大的仪器仪表,例如大型科学装置、基础理论研究、精密计量以及空天装备等专用仪器,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一方面,市场需求有限;另一方面,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企业缺乏研发动力。
此外,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共性技术,是提升仪器仪表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关键所在。攻克这些共性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仪器“能用但不好用”的痛点。然而,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往往仅限于自身产品,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加之共性技术和相关平台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使得企业在投入时更加谨慎。
面对国内仪器仪表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问题:企业是否是最适合承担上述技术或仪器开发的创新主体?这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全新需求。
破除路径依赖: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生态
放眼全球领先的仪器仪表企业,它们通常遵循“探索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布局,确保技术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反观国内,我们常常将目光聚焦于国外已经成熟的“生产一代”产品,进行跟踪和对标模仿。这种“亦步亦趋”的创新模式,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国仪器仪表的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这种模式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不可否认,跟踪模仿具有目标明确、开发周期短的优势,而且凭借价格优势,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跟踪创新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跟踪模仿主要集中于产品的实体和软件层面,却往往忽略了工艺细节的重要性。例如,装配精度、标校技术、工艺应力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细节的缺失是导致国产仪器仪表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次,集成创新依赖于核心零部件的进口。一旦进口渠道受阻,仪器的研发周期就会被迫延长,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相关重点行业的应用。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警醒。
更重要的是,跟踪创新往往只能在已被探索过的领域进行,只能在已被发现或证明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因此产生的成果也多为改进式创新。然而,未来的高端通用仪器将更加智能化,专用仪器将向尖端专业方向不断发展,关键部件也将呈现多样化、集成化、小型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而跟踪创新的思维惯性,无疑会限制我们自主探索和发现新技术的可能性,难以实现真正的技术超越。
优化引智策略:从“远观”到“深潜”
为了弥补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行业内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借鉴。然而,仅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只能“远观”国外先进仪器仪表技术,了解其表面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却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实现过程。
即使有机会出国学习和实地调研,也往往只能“旁观”到国外先进的仪器仪表技术,难以深入了解到技术产生的源动力、理念和方法等更高层次的技术内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效果往往有限。
如何才能真正地“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需要优化引智方式,从简单的“引人”向更深层次的“引智”转变。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引进能够带来先进技术理念、研发经验和管理方法的高端人才,而不仅仅是拥有高学历的学者。
我们需要鼓励企业与国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国外先进技术的研发过程和产业化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学术交流环境,鼓励国内科研人员与国外同行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仪器仪表技术的进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跟踪模仿的路径依赖,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生态,最终实现中国高端仪器仪表产业的全面崛起。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