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阐释道,"机器换人"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逐渐步入高收入行列时,往往会伴随着人工成本的急剧攀升。然而,这种大幅度的涨幅并非构成广泛实施"机器换人"策略的唯一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保障产品的一贯性及稳定性能,进而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以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而这恰恰是推动"机器换人"实施的关键原因所在。
曾辉先生同样对这个观点深表赞同。他指出,在新兴的一般行业中,特别是那些涉及繁重、危险、单调且重复性的工作环境,人类员工往往不愿从事此类工作,因此机器人替代人力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潮流。
左世全进一步阐述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根据保守估计,预计至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需求总量和设备更替数量总计将达到49.43万台,有望催生出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的零部件市场。
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机器人密度"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国,每万名制造业从业人员大约配备30台机器人。相比之下,德国的"机器人密度"是中国的10倍之多,而日本更是达到了中国的11倍。这无疑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12050台,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6.2%。
李树翀先生表示,通过拓宽下游应用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传统市场接纳新兴生产模式的可能性,家电、轨道交通、船舶等行业也正在逐步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要舞台。
曾辉先生补充道,在新兴的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行业中,由于作业精度要求极高、生产节奏紧凑以及劳动强度较大,人类员工难以胜任这些工作,因此机器人替代人力的趋势愈发明显。
工信部国际与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认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更加注重满足个性化需求和特性,同时也迫使国产机器人企业必须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难题,从而提升大规模、广范围使用的主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亦为机器人产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制造"理念要求机器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和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中轻集团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杨漾表示,以实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将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