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先进的机器视觉产品,我们能将被拍摄的目标转化为图像信号,输入至专属的图像处理系统中。此处理系统接着便会运用尖端的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处理。据申万宏源证券的观点,伴随着工业4.0的热潮席卷而来,机器视觉有望从原先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转变为生产系统中的“眼睛”与“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机器视觉产品首先将被摄取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传输给专门设计的图像处理系统,从而获取被摄物体的形态信息。接下来,它会依据像素、亮度、颜色等分布特征,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号。最后,人工智能软件系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和处理,进而从中推断出所需的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决策。
随着工厂自动化浪潮的兴起,对于机器视觉设备的需求也呈现出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在工业应用方面,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机器人手眼校正、视觉检测、定位预测、人机交互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视觉检测以及与机器人控制器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其中的主流方式。
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四个核心要素构成:机器人、视觉传感器、机器人控制软体/程序/演算法以及视觉运算软体/程序/演算法。当前,大多数的视觉传感器仍然停留在2D阶段,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升级进步,未来它们将逐步被新一代产品所取代。进一步细究在生产线中的机器视觉检测功能,例如物品抓取、位置计算等,我们不难发现,3D视觉检测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多样;也就是说,3D视觉检测在机器人市场上的需求正在迅速崛起。
我国的机器视觉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引进,半导体和电子行业是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比如PCB印刷、电路组装、元器件制造、半导体设备等。然而,在2006年之前,我国机器视觉产品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外资制造企业、出口加工企业以及烟草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我国现已跻身于机器视觉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列。实际上,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仅仅只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该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市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应用领域逐步扩展,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也在迅猛递增。截至2014年,电子制造、汽车、制药、食品与包装机械、印刷机械这五大应用行业已经占据了整个市场70%-80%的份额。
就市场规模而言,自2008年后,我国的机器视觉产业步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尤其在2010年,全年度同比增长率高达48.2%,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8.3亿元。而在2011年,更是成功突破了10亿元大关。展望未来,随着各个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预计未来五年内,机器视觉市场将保持接近16%的高增长率,到2018年,市场容量有望达到约3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