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未来机器人市场规模的话题上,似乎难以立刻给出明确答案。然而,根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先生的预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平行化时代即将到来,这无疑将引领我们步入工业5.0阶段。进一步来说,预计20年后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高达惊人的175338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的两倍之多。
如今,众多发达国家已纷纷将新一代机器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即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的数量)预期将达到100以上。然而,相较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尚不及一半,仅为30,同期韩国为437,日本为323,德国为282。因此,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巨大市场。
然而,在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热潮如火如荼之际,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核心能力与关键技术方面的问题。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指出,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缺乏技术创新,且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国产高端、特殊传感器、智能仪表、自动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达到了5至10年之久。
此外,据中国工业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机器人零部件领域,机器人控制器、精密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其中减速器更是由两家日本公司垄断了75%的份额;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交流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也尚未实现国产化。
在国家鼓励政策的推动和机器人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的双重影响之下,当下机器人市场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所难免,价格在万元左右的机器人产品随处可见,产业链低端化发展的潜在风险始终存在。
对此,曲道奎先生认为,现阶段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2015年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经过大约5年的行业洗牌期,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过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有望逐渐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部分机器人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无人机为例,作为机器人产品的一个细分领域,尽管市场空间有限,但在中国企业的创新驱动下,这个原本狭窄的市场领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市场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