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若干年间,“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一直为该学校实力最为强健的学科,然而遗憾的是,自2020至今,该专业已纳入由上海市教育局发布的本科类“预警专业”清单之中。倘若回首追溯至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对应的衔接部分,不难发现过去那些其对口安置的就业热门企业—如英特尔、西门子等用人需求极为庞大的知名公司现如今已然被列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名单之中,这些企业计划纷纷迁离上海,迁移至国内其他地区。
这便是上海市政府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推行的政策——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旨在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曾经在高峰时期每届可招收12个班级共计600余名学生的“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近年来的招生规模却逐渐萎缩,最新一轮的招生仅限于一个班级,共计36名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学校配备了6位高级职称教师以及5位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组成的强大师资力量。
“这无疑是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李关华曾担任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的负责人,他向记者透露,在上海市“星光杯”职业技能大赛中,信息技术学校的该专业在第三、第四、第五三届赛事中所取得的团体总分及金牌总数的冠军荣誉实属不易。
“星光杯”乃是上海职业教育界最高规格的专业技能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能够在此项赛事中斩获殊荣,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在特定专业领域教学成果的优秀表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今年的“星光杯”已经取消了与“预警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相关项目的比赛。
面对这一挑战,李关华决定寻求转型之路。2013年中期,他抓住与校长邬宪伟共同参与培训的契机,联合计算机系主任和化工系主任共同探讨如何挽救“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的困境。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确定了三个调整方向——智能楼宇管理、物联网以及工业机器人。其中,前两项由于涉及远程控制、货物追踪、网络控制、信号传输等方面,相较于原有专业而言,可以视为“微调”,调整难度相对较小;至于转向工业机器人领域,难度则相当巨大,因为工业机器人涉及机器人应用等尖端技术,几乎无法找到精通此道的教师进行授课。
鉴于智能楼宇管理和物联网方向早已有其他学校涉足,而工业机器人专业不仅尚未有人开设,而且未来应用前景极其广阔,因此他们决定“大胆尝试”,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
于是,李关华带领自己的教师团队走访了15家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进行调研。尽管作为一个仍在学习过程中的“门外汉”,他提出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就连机器人操作工们也难以给出确切答案。
例如在某家流水线集成商处,年轻的工人正忙于排线工作,他们需要将三四十根线路布置到工业机器人的总控端口之上。李关华询问:“你们是否了解为何选用这种粗细的电线?这些电线传输到端口上的信号能否精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呢?”
工人们对此一无所知。李关华向记者表示,布线所需的电线是根据流量大小而定,而信号能否准确抵达目的地,则需借助专业设备进行测试,“理论上来说,一名熟练的操作工应当能够自主选择所需的电线,并且运用科学方法测试信号效果。”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些工作目前主要由企业聘请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负责完成。原因在于,一线的操作工中,鲜少有人具备机器人维护使用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多数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进入企业跟随师傅学习两年便算正式入门的“学徒”,许多人更是从其他企业“挖角”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