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工业机器人的重要购买方。根据业界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3年,我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中的比重便达到了五分之一。同样来自于总部设在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佐证,中国在2012年共购入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相较于前一年,同比增幅高达惊人的60%。
近期,在天津市举办的一场关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先生明确指出,中国已然成为了全球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的机器人区域市场之一,过去五年内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更是激增了两倍有余。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预测,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值空间将在3100亿元至6880亿元之间。然而,2014年被视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望实现25%的复合增长率。据此推测,中国机器人的保有量在2025年前或许才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
尽管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专家们仍然提醒我们,工业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壮大,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国家,其制造业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工业机器人以及3D打印等先进技术为美国制造业的回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旦工业机器人技术得到普及,国外制造业的成本必将大幅下滑,届时,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或将面临进一步的挤压。其次,一旦工业机器人完全私有化,它将转变为企业主独享的生产工具。从全球视角来看,大量工人失业、财富流动停滞等问题可能随之而来,从而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弥补与国外在技术领域的差距。蔡鹤皋院士坦诚地表示,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如今,包括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以及日本安川在内的全球四大机器人巨头均已全面深入中国市场。然而,我 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却存在严重短缺,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及器件始终依赖进口,一台进口减速器大约占据机器人总成本的35%。
除此之外,产能过剩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天津市政府宣布,到2015年,该市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力争达到2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去年曾宣称要建立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亦规划了1000亩土地,计划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上海、沈阳、哈尔滨、常州等城市也都已经开始规划并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