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所代表的,乃是一套自成体系的产品、服务及信息传播网络。在此背景之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涉及到了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各个商业领域以及市民日常生活的诸多层面,其中囊括了城市运营管理的多种策略,而各领域的建设皆为规模宏大且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非短期内便可完成,而是需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因此,为了能够高效率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除了要有一份周全的总体规划之外,还必须具备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得以有序且高效地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项目启动之际便应着手设计商业模式,将“自我造血”的功能融入到方案之中,同时兼顾方案的持久可行性及其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鉴于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推进的,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空间信息、羽翼网等,这些信息空间领域的每一项关键技术,每一个要素都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趋势,并且是同步并行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构建信息系统的理念,调整推进的路径,同时也需要调整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在于将一次性的交易转变为长期的交易,使企业投入的回报更多地转化为长期的收益。
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重点来制定一对一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此外,运营环节亦须紧密结合产业,否则便无法形成商业模式,若无商业模式,地方政府便只能依靠举债经营,难以维持长久的运行。
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重大民生问题和民生需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增强,民生诉求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方式便利化的新形势,我们亟需有效破解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失衡、区域城乡差距扩大、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众多智慧应用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更能惠及民生,成为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民生领域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有助于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智慧应用工程的实施应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主导、项目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和协同服务,鼓励市场参与,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