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剖析我国工业所处的阶段以及现状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为重要且又普遍认可的结论:即我国应当坚定不移地跟随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逐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深度融合进程。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抛开自我,而是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探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发展的新路径。除了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之外,我国所确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发展道路。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宏伟战略,而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战场,其支柱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方面,我国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工业发展总体战略,即工业发展的详细路线图,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基础之上,制定并实施国家级别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打造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工业升级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根据各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业4.0”发展路线图,鼓励东部部分发达省市先行先试。
德国提出的“工业4.0”,其本质依然是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在产品、生产过程层面进行深度融合。
我国则提出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并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但是相较于德国“工业4.0”而言,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标准化体系、制造系统管理等平台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国家相关部门、各类企业之间的协同推进工作急需加强,以便更好地支持更为广泛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应用。
尽管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依赖进口,高端装备业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近些年来,我国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七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专门设立了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在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结合方面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应当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加强信息技术在高端装备中的应用,积极搭建平台,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装备制造生产企业与用户的协同创新,力争率先实现高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以此来支撑我国工业经济升级版的顺利打造。同时,我们还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能力建设,加速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在两化融合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解决制造企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