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旗下的数据研究中心所提供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对东莞地区近800家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企业进行深度问卷调研之后,我们发现超过七成的受访企业普遍认同2014年度的招聘工作相较于2013年而言更为艰巨,同时近六成的企业表示其招聘行动主要是为了填补因人才流失而导致的空缺岗位。此次调研覆盖了电子信息、电气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品、食品饮料以及化工等八大制造类别行业,这些行业几乎涵盖了东莞制造业的核心领域。
此外,根据东莞当地部门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3年间,已登记备案的共335个工业、商贸流通以及信息化领域的技术改造项目中,有高达260个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集中在生产线或者生产技术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上,预算投资总额累计达到惊人的71.0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据了61.83亿元,分别占到了全市335个项目投资总额的77.42%和77.18%。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统计的项目中,通过实施“机器换人”策略来实现减员增效的企业共有83家,项目总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5.82亿元和14.86亿元。
有专家指出,除了减员增效之外,推动“机器换人”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来自于全球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伴随着诸如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提高产品质量已经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机器换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还可以提高标准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以及技术贡献率。
从近年来公司的客户群体来看,东莞本地的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机器换人”策略的主要目标客户,这一点主要源于东莞的家具、制鞋、玩具、电子信息等主要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机器换人”这一策略的需求更为旺盛。
尽管“机器换人”具有诸多优点,然而依然存在部分抱持审慎态度的企业。从企业以及自动化设备研发机构等多个角度出发,导致这种“观望”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东莞地区的智能装备行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领域,本土研发与制造能力尚显薄弱,市场份额主要由德国、日本等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尽管当地也存在为数不多能够自主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但它们却普遍面临着关键产业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这无疑给企业在推行“机器换人”战略过程中带来了沉重的投资负担。据了解,企业在实施此计划所需的成本回收周期可能长达3至5年之久,许多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匮乏,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压力。此外,即使企业成功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升级,仍可能面临订单数量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薪资尚未达到令人无法接受的水平。以香港富井机器人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今年以来的订单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至四成,且主要客户来源于毗邻城市深圳。公司总经理梁想超先生指出,深圳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远高于东莞,再加上其他各项福利待遇,员工的实际月收入将达到人民币约4500元左右;然而在东莞,目前员工的平均月收入仅在人民币约3000元上下浮动。
我们必须认识到,“机器换人”并非单纯地更换一台新的机器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包含了硬件设施的更替与升级,同时也离不开相应软件的个性化定制与支持。为此,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王精文先生表示:“自动化生产并不能通过简单地引进一台新机器就实现从1000名工人减少到300名的目标,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缩减的过程,例如先减少到900人,然后再减少到800人、700人等等,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数年时间。”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导致一些企业宁可选择将生产线转移至缅甸等发展中国家,也不愿意尝试进行“机器换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