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行业部门纷纷颁布自己的标准化系统制度——诸如住房建设部、科技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均已先后推出对应的管理措施、评估准则以及实施指南。同时,诸如上海市等地级市政府亦积极制定了各自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然而,尽管如此,各类指南规范纷繁复杂且并不完全统一,这使得各个行业部门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云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他们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究竟是将郊区县纳入规划范围内,还是仅专注于中心城市的建设?事实上,大部分的水资源并非位于城市中心地带,而是分布在城市外围地区。因此,要想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就必须从水源的开发利用、输水、供水、用水乃至水处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对于这个规划范围究竟是涵盖城乡结合区域,还是仅限于城市中心区域,目前尚无明确定义。
相较于智慧水利领域所倡导的统一智慧标准体系,智慧教育领域则更加倾向于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在谈到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经验时指出,针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其评价标准既有共性之处,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炼出不同领域的核心指标,构建起一个具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邬贺铨教授则建议,为了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宏观性的通用标准应当尽快出台。以智能交通为例,由于它涉及到跨城市的交通运输问题,各地无法自行设定标准,而应由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定。
除此之外,中国城市间的东西部、中部信息化水平差距也是影响标准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周宏仁教授介绍,在北京等东部发达城市,数字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网络化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在西部部分城市,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化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计划并未设立严格的指南体系,而是主要通过各项具体指标来衡量进展情况,如宽带覆盖率、网民数量、应用普及度等皆设有明确的量化指标;相比之下,欧盟的指标体系则主要基于六大方面:产业发展、民生福祉、公共治理、移动互联、生态环保以及生活品质等。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呢?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围绕驱动因素展开,充分考虑以下三个层面的要素:首先是业务标准,即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至少要确保不会出现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是技术标准,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数据标准则是其中的基石;最后是保障体系,即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