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火朝天与冷思考并存

   2024-09-10 工业品商城130
核心提示:时移世易,弹指间已是整整一年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仍然记忆犹新,就在去年的七月份,举国关注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上报国务院等待发布。然而,最初人们纷纷猜测,该《意见》会在2013年年底前正式公布,然而,当时间步入2014年的七月,这份

     时移世易,弹指间已是整整一年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仍然记忆犹新,就在去年的七月份,举国关注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上报国务院等待发布。然而,最初人们纷纷猜测,该《意见》会在2013年年底前正式公布,然而,当时间步入2014年的七月,这份备受期待的《意见》却依然未见踪影。

     同样面临着“难产”困境的,还有国家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早在2013年7月,就已经初步规划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其中包括了5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如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标准在智慧城市应用指南等。然而,这些项目的推进过程似乎显得遥不可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任马虹近日透露,住建部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预计将于今年内完成相关的编制工作并提交评审。

     值得注意的是,与《意见》和国家标准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个城市已经深刻认识到变革的迫切性,纷纷加快了行动步伐。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3年底,已有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以及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共计311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大中小城市和东中西部区域。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预测称,“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领域的总投资额可能将会超过1.6万亿元。

    各城市的热情高涨并非毫无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底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并于2013年1月和7月分两批共选择了193个城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科技部则成立了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国20个城市中开展了“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示范。

      然而,问题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顶层协调机构,使得诸如发改委、科技部等各部委都有各自的发展思路。中国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向记者坦言,由于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民政部和国家测绘总局等多个部门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指导体系。这些标准和指导体系之间并不互通,甚至还存在部分互相抵触、不兼容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标准互制的现象。这直接导致许多城市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方法感到迷茫。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