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整个电器工业所创造的产值占据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22%,堪称是机械装备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支柱性行业。尤其涉及到电器工业基础地位的低压电器制造业,其盛衰起伏与整个电器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当前相较于其他产业,低压电器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表现稍显逊色,然而伴随我过朝着智能用电和电网智能化方向的坚定推进,低压电器业必将迎来新的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
鉴于基础薄弱以及研发投入有限的现状,我国绝大多数电器企业往往热衷于模仿国外产品,鲜有问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上市场对于低压电器的需求日益旺盛,外国知名大型企业亦加大了在该领域的投资力度,纷纷涉足我国中低端市场,从而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态势。国外品牌对国内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已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步伐,且目前高端产品市场仍主要由进口品牌主导。
以市场为例:位于中国东海之滨的一座小镇——柳市,注定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册上留下永恒的印记。这里曾经因“假冒伪劣”现象和独特的“柳市模式”而声名远扬,也曾因孕育了众多文化素质并不高却身价不菲的商业巨贾而令内地许多城市羡慕不已。在柳市的电器市场中漫步一番,你手中必定会增添一沓各式各样的企业产品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商家强行塞入你手中的,所有的喧嚣繁华皆源于“低压电器”这四个字。
在柳市,长长的柜台被划分为一个个宽度仅为80厘米的狭小空间,坐在这些拥挤工位之后的销售人员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个过往行人,以便迅速判断是否需要在第一时间递出名片和产品资料。然而,或许令人惊讶的是:每个80厘米的工位竟都代表着一家独立运营的小型公司。这无疑是柳市地方政府引以为傲的资本,号称拥有5000家低压电器公司的柳市已然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区。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中既有耗费巨资邀请明星大腕献唱的大型企业,也包括那些通过摆地摊方式进行产品销售的家庭手工作坊。早在七八年前,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瓶颈便成为了柳市商界人士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当时,对于柳市众多电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来说,利润率的下滑趋势已经初露端倪。
任何一个商人都不会甘愿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沉沦,柳市的大型企业早已寻找到破解低压电器困境的良策:正泰集团成功转型至光伏领域;德力西集团选择与施耐德合作并逐步转向文化产业和对外投资;人民集团则瞄准高压输变电以及海洋重工领域;另有一批中型企业大胆投身于如风电、光伏、LED等新兴产业之中,并取得了颇为丰厚的回报。
对于柳市这一大型企业集群来说,转型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得了,某些时刻他们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柳市低压电器产业所遭遇的困境似乎并不单单属于中国低压电器产业。尽管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但施耐德的产品却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售价且供不应求;上海及苏州地区的低压电器企业同样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事实上,企业经营的目的远不止于盈利,那些以盈利为唯一目标的经营者或许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柳市,许多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士更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商人而非企业家。即使是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在发现红豆杉被誉为“空气净化器”后,也会尝试进行简单的销售。相较之下,绝大多数人对于房地产等快速获利行业的热情要高于电器产业。
时至今日,柳市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改变了柳市,这种精神风貌和模式或许正是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等企业在那个特殊时期得以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新的世纪里,仅仅单纯地延续这种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低压电器产业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低层次竞争的格局。如今的柳市低压电器产业分工精细,但出口在整个低压电器产业中的比重仍相对较小,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末中国建筑市场的扩大以及两次大规模的电网改造,这些才是柳市商人积累财富的源头。然而,当智能电网的浪潮席卷而来之际,柳市低压电器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涉及到技术、质量水平,同时也考验着柳市商人对于产业升级的决心和毅力。实际上,产业升级的困境并不能完全涵盖柳市低压电器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随着中国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企业的组织架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也在不断经受着时代的洗礼。
低压电器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包括民营、国有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其中来自国外的低压电器制造商的加入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目前,市场上的低压电器产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存在大量的重复生产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使得部分小型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
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目前低压电器企业的人才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即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员工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广西、湖南和湖北的农民工,真正具备熟练劳动技能的工人以及熟悉产品制造工艺、产品设计开发的研发人员则极为稀缺。
为了解决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我们必须严守质量关,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严格监控产品质量,加强对质量管理各个环节的把控,从原材料进口性能检测入手,确保初始阶段的产品质量,再通过中间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各个环节质量的数值化、标准化检测,最终在出厂前完成产品质量的把关工作,以此提升产品质量。此外,我们还应致力于提升整个体系的质量管理水平,从员工到环节标准,全方位确保质量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