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度推进,诸如医疗电子之类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感器产业也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作为传感器最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其影响力将逐渐深入到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2013年伊始,国务院便颁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推动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尖端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此为契机,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并实现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具备四个核心特征:全面且深入的感知能力、宽广覆盖的互联互通、智能化的融合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其中,感知需求被置于首要位置,因为唯有借助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等相关各个层面的实时监测,才能进一步实现后续的智能识别、广泛互联、全面调用、智能处理等环节。
然而,当前国内传感器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较差,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究长期滞后;产业化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导致批量生产困难重重;经营模式、市场机制不够灵活,市场推广应用难度较大,难以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优势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协调处理:首先,需统筹规划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整体布局;其次,注重与国家重大专项与重点工程的紧密衔接;再次,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沟通协商;此外,还需推动“官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作用;最后,助力行业结构调整,形成龙头企业及“小而精、精而专、专而强”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且,加强标准、检测、装备平台建设,鼓励使用国产传感器。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市场的飞速发展,对于传感器产品的性能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传感器企业也在积极投入技术研发,以期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的低功耗、可靠性、稳定性等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