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及转型方向

   2024-09-09 工业品商城65
核心提示:制造业和工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任何一个强国来说都是其稳固根基的关键因素。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后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推动“规模庞大但实力尚显不足”的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全面升级,已然成为了决定我国未来走向的重要议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谁能

      制造业和工业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任何一个强国来说都是其稳固根基的关键因素。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后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推动“规模庞大但实力尚显不足”的工业和制造业实现全面升级,已然成为了决定我国未来走向的重要议题。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谁能掌握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谁就能主导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和财富流动方向。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应运而生,这既是一场数字化革命,也是一场价值链革命。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诸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相互交融,必将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一场后大规模生产的革命即将到来,这场革命不仅会改变产品的制造方式,同时也将影响产品的生产地点,从而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因此,众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制造业升级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以美国的“再工业化”运动、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策略以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例,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崛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更被誉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无可否认,我国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全球工业制造业产业链条的中低端地位。全球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中国来说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警醒和启示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亦日益减弱,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正处在为旧有技术革命“补课”、拓展现有技术革命、迎接新技术革命的交汇时期,同时也处于深入运用信息技术和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妥善处理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兴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

      如今的我们已经荣登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宝座,且在2012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就已超越世界总量的20%,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霸主。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其竞争力却相对较弱,这一点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5%,相较于发达国家35%至40%的平均水平,这一数字显得尤为刺眼。此外,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更是惊人地达到了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以及美国的4倍之多。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行业甚至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趋势。

     我国产业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缺失,尤其是共性技术平台的匮乏,无疑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共性技术在经济学意义上被视为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

再次,在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信息技术水平大部分仍然处于产业链下游及价值链低端位置,深度融合所需的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仍需依赖于国外企业。

    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悬殊,这使得我国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令人欣慰的是, 等四个部门联合起草的中国工业强国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有望在明年正式出台。据相关报道透露,“中国制造2025”在借鉴德国版工业4.0战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制造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同时结合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规划的“1+x”模式,力求在2025年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