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纷纷投入巨大精力推动工业向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y 4.0)的转型升级。作为拥有庞大工业规模的中国,众多工业企业正面临着向更加“智能化”的工业4.0转型的迫切需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对此表示:“工业4.0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计算机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 CPS)网络,实现人员、设备以及产品之间实时连接、相互识别及有效沟通,进而构筑起一个高度灵活且数字化的智能制造体系。”
虽然推动工业4.0发展对于工业计算机、嵌入式系统以及大数据等领域均提出了巨大的需求,然而记者在展会上的采访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外界所预期的那般“火热”。深圳市研创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世丰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坦诚指出,当前整个工业界对于工业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需求已逐渐趋于平稳增长态势,正如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工厂数量的增长亦非爆发式的。
同样,深圳市金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心的技术支持总监冯文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尽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业界对于大容量、高性能存储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工业存储市场的增长仍将是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其增长速度难以达到消费市场那样的迅猛,反而更可能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特征。
实际上,为了满足工业企业对于“智能化”升级的需求,工业计算机和嵌入式领域都需进一步开动脑筋,而非仅仅停留在原有需求层面。深圳市朗锐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蔡高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满足工业企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具备“深入挖掘”、“整合资源”、“系统规划”以及“开放创新”的理念,同时还需要不断激发新的灵感。他以吊车和电梯为例进行说明,无论是吊车还是电梯的运行,都涉及到重量、运动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若能从中发现并掌握相关规律和关联性,便可实现安全智能控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此类产品与技术不仅在上述两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其他涉及到重量、运动以及安全控制的行业也都存在巨大的商机。事实上,市场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记者曾在青岛采访过某纺织装备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他也坦承,该公司最受客户欢迎且附加值较高的纺织装备,实际上正是由他们自主研发的能够将纺织流程整合,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型集成设备。
在参观展览期间,我们留意到了朗锐集团的展台,其背后的宣传语——“智能系统的创新工厂,物联网应用的孵化器”,在众多强调技术与解决方案的展台中独树一帜。朗锐集团不仅致力于提供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系统设计方案,而且朗锐科技首席执行官蔡高升先生深知,如今的物联网客户所需的已不再仅限于技术解决方案,而是涵盖从应用到可持续运营的全套落地思路。因此,他们首先协助客户明确可持续运营带来市场回报的商业逻辑,之后再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唯有如此,客户方能愿意为物联网买单,使物联网项目由“看似美好”转变为“实际可行”。他坚信,物联网的发展需要逐步推进,首要任务便是解决“刚性需求”,帮助客户看到切实的收益,从而有可能实现从“自动化”向“物联化”的过渡。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诸多步骤。以农业养殖行业为例,例如为养猪的农民提供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借助自动化设备帮助农民解决喂食和清理粪便等繁重工作,使他们得以解放双手,进而才能迈入感应检测的第二阶段,通过数据优化养殖流程,创造更多服务价值。
“解决‘刚性需求’乃是启动市场的关键所在。”飞思卡尔亚太区业务拓展与市场经理李星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相同的见解。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许多应用设备制造商现阶段仍主要将目光投向健康领域的“保健”市场,这无疑如同为真正需要治疗疾病的患者提供“保健药品”,而非“处方药物”,无法对症下药,难以解决市场的核心问题。近期,飞思卡尔的首席执行官展示了ORCAM公司基于飞思卡尔I.MX6处理器的智能眼镜,由于该眼镜内置摄像头模块及语音模块,能够通过摄像头捕捉图像,当使用者手指指向特定内容时,摄像头会自动聚焦并读取所指内容,从而助力视力障碍人士识别交通信号灯、过境标识,辨识日常用品,阅读各类印刷文本,并将之转换为语音形式进行播放,极大地方便了视力障碍者的生活。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现有约2亿名视力障碍者,此类可穿戴设备对他们而言无疑属于“必需品”,而非可有可无的“保健产品”。因此,他期望更多的设备制造商能够深入挖掘市场中的各类“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