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传送带上快速高效的运输步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黑色塑胶手机电池盖,在机器阵阵嘈杂声响之中,被简便精准地提取,然后有序地放置至下一道工位,动作流畅且迅速。经过一系列严谨且精细的流水线加工流程之后,位于生产线终端的位置已经堆满了一排排成型完好的手机壳体……这便是东莞市广正模具塑胶有限公司的手机壳体生产车间,这里有超过十余台体型庞大的机械设备正在全负荷运作。每台机器在切割水口和打磨壳体两个关键步骤,都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工人现场驻守,其中一位专注于操作切割水口治具,另一位则全神贯注于打磨壳体,他们所扮演的主要职责其实更多是起到了协助的作用。
“一般而言,‘机器换人’这种模式的目标是要在三年内实现成本回收,否则便没有太大的推动价值。”张步进董事长分享他的观点时说,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内,公司将会持续引入更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升级现有的生产设施,同时将员工数量稳定在大约八百人左右。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先生深入剖析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高端人才稀缺,因此“机器换人”无疑成为了东莞解决“用工成本高昂、招聘难度加大”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例如,厚街镇的制鞋产业已经开始积极推进自动化生产,相较于传统的鞋机,通过使用机器人替代手工完成喷胶、打初、贴底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每条生产线可以节省约30%至40%的人力资源;此外,“机器换人”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东莞拥有数万家制造企业,其制造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然而,东莞制造更多时候被视为代工、低端、中小企业的代表。面对人工成本飞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贬值等严峻挑战,东莞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借助自动化设备来填补人工短缺的空缺,甚至有望取代人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然而,购买大型机械设备所需的巨额资金,却常常成为众多本就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虎门开设了一家服装企业的宫先生,自创业以来历经多年努力,目前员工总数仅为百人左右。由于熟练的车位手难以招募,宫先生不得不选择提高薪酬福利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熟手加入。然而,对于引进自动化机器设备这一议题,宫先生坦言似乎过于遥远:“企业年产值尚不足几百万元,能够保持正常运营已属不易,又何谈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呢?”
然而,中小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并非遥不可及。作为“数控一代”项目的执行机构,近年来位于厚街的名家具设计研发院正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手开发通用数控软件,并针对中小企业急需“机器换人”的环节加快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他们的目标是为广大中小型家具企业提供服务,使最“贫困”的企业也能享受到自动化生产带来的便利。
“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动辄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而成本回收可能需要长达3至5年时间,许多小微企业未必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而且,投资之后,企业还可能面临订单不足、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东莞市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东莞市在推广“机器换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