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2024-09-03 工业品商城70
核心提示:我们中国正致力于构建更有利于工业软件产业繁荣生长的大气候环境,不断加强政策策略的引导,增加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快行政职能改革的步伐,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及提升监管服务和安全防护的水平。为了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心制定并付诸实践了名为《信息化和

      我们中国正致力于构建更有利于工业软件产业繁荣生长的大气候环境,不断加强政策策略的引导,增加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快行政职能改革的步伐,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及提升监管服务和安全防护的水平。

     为了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心制定并付诸实践了名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方案,明确了未来数年内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类资源都在向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倾斜。为了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积极争取更多的新增资金,以便更好地支持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的发展。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塑造更为优良的市场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了共计1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力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肯定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各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企业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起行业信息化组织推广的职责。

     当前,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正在加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重视标准的评估、试点、宣传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在监管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拓宽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对电信市场、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认证服务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力度,规范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强化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监测和认证,确保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的到位。

     在过去的两年里,管理软件(如ERP、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研发类的工业软件(如CAD、CAE、PDM等)都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开始了从“重推广”到“重服务”的战略转型。用户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和务实,要求厂商更加关注技术的价值实现,强调符合本土实际需求的应用创新和实施服务质量。市场以应用为导向,通过竞争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了健康、可持续的良性产业发展氛围。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交付、应用和维护方式,有效降低了用户的应用门槛和实施难度。这些新技术还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定价策略和服务模式,拉近了厂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用户的应用体验和满意度,使得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随着成功的应用示范案例日益增多,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小企业的需求有望被激发出来,从而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逐渐重视并深入落实至管理体系建设层面的两化融合推进,其核心使用者的综合素质及观念意识都有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与优化。对此,工信部尤其明确指出,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生产力的极大提升,因此,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来切实推动两化融合显得尤为必要。针对当前众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流程管理缺失等诸多问题,工信部提出了借鉴ISO9000、ISO14000的优秀实践经验,构建企业自身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导企业进行符合性认证,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综合管理能力。如同ISO9000认证一般,此项认证同样属于引导性质的符合性认证,并非强制执行。为了更好地配合上述工作,工信部还计划面向各大企业的高层领导开展两化融合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内部设立首席信息官(CIO)职位,激励企业积极投身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之中,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尝试探索多元化的信息化发展路径。这无疑是一种由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策略,旨在充分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和内在驱动力。

    近年来,得益于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制造业正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工业软件的庞大需求也随之逐步释放出来。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加大在我国市场的推广力度以及技术服务支持的投入规模。此外,许多贴近行业、贴近企业的协会组织也更为积极地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应用示范活动以及相关培训课程。这些围绕用户教育而展开的资源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培育壮大,提升了用户的应用基础。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