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作为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未来居住形态,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导趋势。然而,如何使之稳健发展,真正发挥其效能并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实现惠及全民的正能量,仍需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冷静思考。
回顾过去的数年间,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可谓如火如荼。尤其是近一年来,无论是各地政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还是中央政府大力倡导信息消费,以拉动内需,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从理论层面迅速转向实践层面,整个产业的发展态势可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将“智慧城市”纳入其发展战略,仿佛不提及“智慧”便无法紧随时代潮流。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分批次公布了两批共计193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超过40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其“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而80%以上的二级城市亦明确设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犹如繁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
总的来看,尽管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许多城市的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抓手和持久动力。然而,也有部分应用项目因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或是未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沦为一时的冲动产物。由于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尚待进一步深化,以及缺乏系统化的实践经验,一些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投资等现象,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显然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前,各大城市纷纷高举智慧城市建设的旗帜,仿佛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与过去几年里,众多城市你争我夺地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情景极为相似。若是细心阅读这些城市所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便不难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并不十分明晰,更多的是全面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智慧化建设,似乎每一个领域如果未能与“智慧”挂钩,便会被视为影响试点城市建设步伐的绊脚石。对于这一现象,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的甄峰教授明确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寻求适宜的发展道路与建设模式。他进一步指出,做好顶层设计已然成为了各个试点城市决策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所谓顶层设计,即是在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操作提供指导性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在于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内容,理清各关键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避免投资分散及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
鉴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专家们普遍认为其顶层设计应当遵循科学的城市发展理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框架内,以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导向,立足于城市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设计。具体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等各方力量,融合理念、制度、方法、技术等多元要素的协同推动,以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
专家们还特别指出,做好顶层设计,涉及到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和业务架构的构建,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系统的部署以及分阶段的推进,同时也关乎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和机制等诸多问题,是解决智慧城市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个部委在广泛征询相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已经着手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已于2013年提交至国务院审议。这份指导意见明确阐述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加强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有了这份指导意见,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告别过去政令不一、盲目建设的混乱局面,步入统筹推进的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