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含量高度密集的仪器仪表行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始终无法被替代。然而,受到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历经曲折的进程。即使我们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并根据上述问题的建议,将设计研发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技术创新的实施进行合理调整,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但要想让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仍需要付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为了帮助仪器仪表等制造业摆脱困境,实现突破性进展,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还应着手解决生产模式和企业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西方企业正是通过运用工业自动化技术,并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丰田模式、精益生产等现代化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的生产。随后,信息技术的出现更是将生产自动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推向了新的高峰。我国作为采取赶超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并不应该亦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工业走过的道路。“两化”融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两化”融合即工业化提升与信息化推进的有机结合,其真正内涵在于“融合”,而非仅仅将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与信息化相加。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两化”融合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从CAD、CAPP到远程诊断的纵向领域,以及从财务、劳资、计划、物流到OA的横向领域,每一部分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且产生实际效果。然而,要想真正消除效益低下的顽疾,必须积极推进生产流程信息化,借助生产流程信息化来构建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唯有如此,其他部门和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才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从根源上治愈“低效”这个难题。此外,实行生产过程信息化还必须与推进现代生产模式紧密相连。生产过程信息化使得现代生产模式所具备的高质高效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采纳现代生产模式,我们才能形成以生产过程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有力地缓解效益低下的困境。
至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庞大却尚未强大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重大—精密、整机—核技、规模—基础三者间的调整。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变,精密设备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重大装备,涉及核心技术的机电产品(部件)则会领先于常规装备整机产品,基础型产品的增长速度也将超越以汽车、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大规模产品。如果不能实施这样的调整策略,那么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既难以实现“强”的目标,也难以保持“大”的优势。仪器仪表作为典型的精密设备,在绝大多数装备的国产化、高端化过程中,检测、控制均是其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国家“四基”专项已将传感、检测、控制等仪器仪表纳入其中,这无疑表明了仪器仪表行业既包含了大型控制系统、精密检测仪器等高端装备,又涵盖了提升装备制造业所必需的基础产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仪器仪表行业的产销量增速超过了大部分机电产业,这正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预计这种趋势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随着经济步入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不仅有助于重塑产业板块结构的均衡状态,更为需求结构的转变创造了无限商机。新建大型工程项目的需求比例将会逐渐降低,而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的需求则呈现出稳步攀升之势;在技术改造工程方面,征地建房的投资比重将逐步下滑,而设备更新的投资比重则有望持续走高;在设备投资领域,用于扩大产能的普通加工设备所占比例将有所缩减,而测试设备的份额则显著增加。近期,仪器仪表行业,尤其是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产销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多数制造业,这正反映了上述需求变化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无论是流程型工业还是离散型工业,国内外众多企业都在积极适应并满足这些需求的变化。然而,这种趋势在外资企业主导的离散型工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离散型工业的自动化产品需求既涵盖了产品性能的提升,又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改造升级,尽管市场分布较为零散,但总体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外资企业在此类产品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坚信,中国本土企业必定能够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两化”融合政策的全面实施和深入贯彻正在全国各个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建设。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实施实质上是生产过程规范化、装备化水平提升以及现代化生产模式推广的过程。完善提升PCS系统、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MES系统并实现与ERP系统的无缝对接,已成为流程型工业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相比之下,离散型工业在提升FA水平、构建MES系统并实现与ERP系统的无缝对接方面,面临的紧迫性、挑战性以及需求增长幅度均远超流程型工业。部分工业自动化企业已经率先开展了“两化”融合服务市场的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