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度,国家电网曾经筹划并着手启动了七项特高压输电线路项目,其中包括四种类型的交直流线路以及三种直流传电线路。然而经过仔细审查,我们发现,在交流输电领域,发改委仅批准了一条新的线路——即“浙北-福州”交流特高压工程得以动工。另外,还有雅安-武汉、淮南-南京-上海这两条交流特高压工程,它们在2013年下半年成功地通过了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并已上报发改委等待最终审批。
至于特高压直流输电部分,虽然在2013年并无新的线路得到批准动工,但诸如入湘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酒泉至湖南±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以及“疆电外送”第二条特高压工程——准东至华东特高压直流线路等项目,已经获得了国家能源局开展前期工作的“小路条”。值得一提的是,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目前正处于双极高端系统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14年初正式投入运营。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长期规划,自2013年起的八年内,该公司计划总计投入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用于电网建设,这些资金主要投向特高压与配电网络建设两大领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大约1.2万亿元人民币将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预计到2015年、2017年以及2020年,我国将分别建成“两纵两横”、“三纵三横”以及“五纵五横”的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特高压输电线路累计输送电量已经超过1000亿千瓦时,在运行和在建的特高压线路长度超过1万公里,变电站和换流站的容量则超过1亿千伏安。尽管围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争议从未停止,但无可否认的是,它成功地实现了能源资源在更广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对于保障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洁供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项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和建设的工程,不仅使得中国电网技术跃升至世界电网科技的顶峰,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过去本土品牌企业只能跟随世界大国和跨国企业步伐的历史,开创了一个以“中国引领”为主导的崭新时代。
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并且铅酸蓄电池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这份辉煌的数据之下,原来曾被贴上“夕阳产业”标签、背上高污染“恶名”的铅酸蓄电池产业,其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行业内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这个行业的发展始终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为了推动这个行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自2011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和行政许可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2012年5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同年11月6日,环境保护部又制定了《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而在2013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产业规范发展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充分明确了国家对于铅酸蓄电池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准入制度对蓄电池的生产流程、设备及自动化程度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减少铅烟铅尘的排放,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从而有效解决铅污染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