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理念被提出以来,我们不禁深思,究竟何种特质使得现代都市相较过往大为不同?无可争议的事实在于,现今的城市行政官借力信息技术的强大能量,获取与实施过去无法想见的技能,从而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愈发智能。从科技角度来看,推动此转变的三大要素极为关键,首先是物联网(Instrumented),通过各类传感器及现场采集设备,我们得以收集城市各领域的原始数据;其次是互联化(Interconnected),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据得以高效传输与共享;最后是智能化(Intelligent),通过深入挖掘与分析数据,城市行政官得以制定更为精准的决策并付诸实践。这三者共同塑造了城市全新的运作模式与智慧风貌。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国内的建设进程中亦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长远且有效的规划以及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化全局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城市缺乏自身独特的特点以及执行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次,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未能将信息化数据系统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再次,缺乏完善、统一的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各部门、组织所制定的信息化标准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最后,缺乏适宜的投资与运行管理模式。长久以来,人们过于关注建设环节,却忽略了利用与运营阶段,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面对以上种种挑战,我们应如何制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与路线图?如何验证智慧城市项目的可行性及其真正的社会价值?这些项目是否能够支撑城市未来数十年的繁荣发展?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借鉴并运用一些优秀的方法与工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城市行政官通过全面评估,能够迅速识别出“热点”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迅速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之旅。结合前述提及的挑战与问题,以下五个方面需予以重点关注。
智慧城市的构建与提升须依赖于深幅全面且兼具综合性的策略和架构规划。正如俗语所说:“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各级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规划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实现智慧城市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优秀的规划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它应围绕城市的独特优势,立足于科学的方法论,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制定出详尽的行动计划,并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和评估,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后续的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最终成果的可控性。为了构建和优化城市信息化的架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城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建模。例如,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收集相关数据以进行主动预测,以及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智慧城市规划因应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可能涉及到老城区的智慧化功能改造升级,新城区的建设,甚至包括以产业园区为代表的特殊城市区域规划等多种方式。规划既可以以整个城市作为对象,也可以聚焦于现代城市的六大核心系统(即人口、商业、交通、通讯、水资源和能源)中的某个特定功能领域进行规划。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关键信息往往被分散在各个城市机构的独立部门的各类系统之中,这使得城市管理者难以获取到他们所需的清晰全景视图,从而难以有效地协调各机构之间的工作。倘若缺乏对各种事件、事故或潜在危机的整合性的统一视图,那么便无法实现信息的迅速共享,无法持续提供优质的城市服务,无法切实保障市民的安全,更无法推动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