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楼宇自控产业需具备人才、标准等四大要素

   2024-07-10 工业品商城23
核心提示:我国的楼宇自控产业当前所处的环境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然而,仅有这些优势还远远不足以使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立足于世界舞台。实际上,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不乏具备优越条件的现状,但缺乏能够适应并引领这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此外,业界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以及

    我国的楼宇自控产业当前所处的环境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然而,仅有这些优势还远远不足以使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立足于世界舞台。实际上,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不乏具备优越条件的现状,但缺乏能够适应并引领这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此外,业界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的缺失,使得我国楼宇自控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巨大的空白。

    根据建设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在北京市,大约有80%的智能大厦仍处于人工手动控制阶段,其智能化系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形成了所谓的“智能建筑”的怪异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主要原因在于最初提出智能建筑概念的往往是房地产开发商,而其中大部分人对于智能建筑的理解并不深入,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利用智能建筑的名头来提高房地产商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技术断层,即使某些设备系统是他们的专长,但面对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难免会感到无所适从。再者,目前我国公立、民办院校中设立楼宇自控学科的寥寥无几,相应的智能化专业更是无从谈起,智能建筑应用技术无弱电岗位设置,部分单位中有超过60%的企业无物业等楼宇自控部门,新型人才极度匮乏,传统工种弱电人员难以掌握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操作要点。

    现如今,随着智能化高层楼宇数量的不断增加,智能楼宇管理师已经被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列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预计从2010年至2015年间,我国智能楼宇管理师的需求量将高达100-150万。因此,若想在产业发展迅猛的同时,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为支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无疑是困难重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堪称行业发展的指南针和催化剂。标准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国家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重大事项,也是确保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身为WTO和ISO的成员国,并且积极推动BACnet标准成为ISO标准,然而,我国楼宇自控产业的现状与国际准则之间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具体表现为:一是非ISO标准的应用范围远超BACnet国际标准;二是在工程实践中,虽然采用了BACnet标准,但基本上都是全盘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两大“软肋”严重阻碍和限制了我国楼宇自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唯有研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自主品牌产品,方有望在我国智能楼宇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国内企业如能率先开发出符合BACnet标准的产品,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楼宇自控产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石。

     尤为令人欣慰的是,楼宇自动化控制业已在节能环保理念的主导之下,获得了愈发广泛且深入的社会认同。曾经,人们对于楼宇自动化控制的认知或许还停留在其仅为楼宇建筑中的一种“奢侈品”之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实践的证明,人们逐渐发现楼宇自动化控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及其所能为人类社会和建筑行业带来的诸多显著益处。举例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普遍较高,楼宇自动化控制产品已然被视为建筑领域的“必需品”;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无法达到如此高度的节能环保意识,因此,无论是站在房地产开发商的立场上,抑或是从广大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当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认识到楼宇自动化控制这一产业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推动该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所在。

    如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楼宇自动化控制行业同样需要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众多国际知名的楼宇自动化控制企业便是这方面的典范,如西门子公司及研华科技公司等,他们成功地将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领域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将楼宇自动化控制与能源管理服务有机融合,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此可见,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突破犹如为产业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这很可能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乃至决定性的转折点。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