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逐步完成从依赖轮式交通工具的传统模式向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现代转型,而后者无疑成为了城市交通运输的核心构成部分。然而,轨道交通的繁荣发展亦给城市能源消耗带来了沉重负担,特别是以电力为主要动力来源的运营方式,其耗电量之巨令人瞩目。以首都北京为例,据预测,到2015年,轨道交通的能耗将达到惊人的14亿千瓦时,占据全市总能耗的1.2%。因此,如何在保障运力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已然成为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谈到轨道交通的节能策略,孙宁先生深信,尽管在大中型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必然选择,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却能够让绿色交通变得更为环保。他指出,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潜力依然十分巨大。他主张,轨道交通的节能工作可从本质节能、控制节能和评估节能三个层面展开,辅以高效的管理手段,从而实现能耗的最大限度降低。
所谓本质节能,即是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和创新工艺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例如新型隔热材料、新型牵引系统以及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而控制节能则是借助于先进的控制技术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如变频技术和车辆再生制动能量吸收系统等;至于评估节能,则是通过远程监测来评估节能措施的实际效果,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节能方案。
孙宁先生强调,轨道交通的绿色节能是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他表示,纵观全球,自经济危机以来,伴随着东南亚地区轨道交通的蓬勃兴起以及欧洲对本国轨道交通体系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轨道交通事业正处于持续复苏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都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与此相配套的各项技术水平也在同步提升。然而,对于规模庞大且繁忙运转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来说,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时间逐渐缩短,运行速度迅猛提高,对机电系统的功能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火灾报警系统FAS(Fire Alarm System)以及车站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等一系列监控和安防系统应运而生。
据悉,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运行的列车已普遍配备了黑匣子,并设有应对突发状况的风险对策。一旦发生诸如起火、骤停等异常情况,应急预案便会立即启动,列车将自动切断电源并开启临时照明,安全系统将在自动发出警报的同时引导乘客有序撤离,并将烟雾导向反方向排放。
“安全技术在有效防止事故发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轨道交通运营全程采用实时监测与精准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各种潜在事故都能产生显著的防范效果。”孙宁先生明确指出,目前已经发生的轨道交通事故大致可归结为两大类别:一种源于安全技术的缺失,另一种则是由于管理工作的疏忽所导致。
孙宁先生深信,在确保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稳定以及流畅性方面,高度自动化及信息化的监控系统与安防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进一步表示:“借助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对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分析、评估,进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判断,而且还能从根本上降低各类事故发生的概率。”
“如果没有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那么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孙宁先生再次强调了自动化技术的关键地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许多大型自动化企业纷纷设立轨道交通事业部,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