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颁布的《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始,历经过2009年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最终确定了第一份以行业升级为主线的《方案》,这无疑彰显了国家对于船舶工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打造成为造船强国、海洋强国的坚定决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份《方案》的出台如同一场及时雨。正如《方案》中所深入剖析的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航运市场低迷的双重冲击,我国船舶工业正承受着日益增大的下行压力,全球船舶工业也已步入新一轮深度调整阶段,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方面竞争愈发激烈。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在创新能力、高端产品、配套产业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十二五”后三年的形势可谓严峻至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迫在眉睫。
《方案》为“十二五”后三年设定了总体目标,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强化需求引导、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竞争能力;控制新增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努力达成以下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在“十二五”后三年里,我们有信心确保国内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市场份额得以巩固,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稳健运行,从而使船舶工业能够实现平稳健康的发展。
创新发展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新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将全面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要求,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主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将分别达到25%和20%以上。
产业发展质量将持续提升。产业布局将进行调整优化,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大世界级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将成功落成。骨干企业将建立现代化造船模式,造船效率将达到每小时15工时/修正总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降低20%,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
海洋开发装备将得到显著改善。运输船队结构将得到优化,渔业装备水平将明显提高,科学考察、资源调查等装备配置将得到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将满足国内需求,邮轮游艇产品将适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海洋保障能力将显著提升。行政执法船舶配置将大幅度提升,调配使用效率将明显提高,以适应海上维权执法的需要;救助、打捞船舶将进行升级换代,航海保障能力及海上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将显著增强。
化解过剩产能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将得到有效遏制,产能总量不会出现增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将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一批大型造船基础设施将得到整合,产业布局将更为合理;一批中小企业将转型转产,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