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基先生在回忆录中屡次强调“用户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深入的探讨之中,人们热议的焦点同样集中在:落实国产化依托工程乃是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必要前提。若无此依托工程,国产化便沦为空谈。
张国宝先生着重指出,“我们应当借助重大工程来研发重大装备,从而实现国产化。”他表示,通过项目审批来推动国产设备的广泛应用,正是其惯用的策略之一。“此类策略我已多次运用。”譬如,常熟管道、红沿河项目等。
蔡惟慈先生在总结经验教训时透露,近十年来电力装备以及石化装备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正是得益于相关部门持之以恒地落实一系列依托工程,并且在依托工程项目的审批文件中对设备国产化提出明确要求。明确要求中国机械联合会参与设备国产化方案的制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设备国产化的会商研讨、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在工程最终验收阶段由中机联负责组织设备国产化的专项验收并向主管部门提交正式验收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进高档数控机床自主化方面,亦高度重视对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精心安排。这些举措均从源头将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需求落到实处,堪称推进国产化工作的宝贵经验。
蔡惟慈先生进一步指出,“负责主导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部门不仅须精通装备制造业,更应在确立依托工程时具备强大的话语权。”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成了推进国产化的高效工作机制。让用户切实受益成为国产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举例来说,以特高压变压器的出线装置为例,进口一相出线装置所需费用高达300万元,然而国产化产品仅需25万元,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即可为用户节省投资近亿元。同时,大幅提升软硬件水平,确保国产化产品的品质,则是制造企业赢得高端突破的坚实基础。
实施开放式创新是提升起点、加速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便捷途径。例如,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的自主创新便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成功案例。再如,我国水电设备的迅猛崛起,亦得益于三峡工程设备采购所带来的市场优势,成功引进并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
注重分散风险乃是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应秉持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先攻克主机、再逐步向关键零部件和特种材料推进的策略。而充分发挥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积极性,无疑是值得推崇的实践方式。例如,关键设备的研制应尽可能避免仅由一家企业承担,等等。
陆燕荪先生强调,“梅山钢厂的冷轧设备表现最佳。这揭示了何种问题?那便是重大装备国产化离不开有识之士的组织实施。”他还表示,宁东神华煤制油项目若无政府组织推广、用户积极采用,必将举步维艰。他的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依托工程乃关键所在,同样,强化顶层设计对于国产化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