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2024-05-24 工业品商城14
核心提示:一般而言,工业机器人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为主体的机械系统、控制系统以及高级的智能系统。其中,机械系统涵盖了动力驱动部件(包括液压、气压以及电动机等)以及能够直接执行相关动作的执行机构(由基座、腰部、臂部、腕部以及手部等部分构成)。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之一,手部通常被称作末端执行器,其具体形态

    一般而言,工业机器人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为主体的机械系统、控制系统以及高级的智能系统。其中,机械系统涵盖了动力驱动部件(包括液压、气压以及电动机等)以及能够直接执行相关动作的执行机构(由基座、腰部、臂部、腕部以及手部等部分构成)。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之一,手部通常被称作末端执行器,其具体形态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由选择为夹爪、焊枪或者喷嘴等。控制系统则需要承担着精确测算手部运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空间坐标位置、协调基座、腰部、臂部以及腕部各关节轴组的转向,从而确定机器人的整体工作姿态。而智能系统则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算法,来规划手部最优的点对点或连续移动路径,同时进行干涉分析以防止与工件、夹具以及其他设备产生碰撞,并迅速生成工作程序,指导控制系统实现预期的工作效果。

    西门子公司旗下的工业软件部门(Siemens PLM Software)亚太区市场部数字化制造市场经理雷伟鸣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总的来说,现代工业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机电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的综合性系统。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机械、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以及传感器系统的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同时还需掌握全面的计算机仿真、可视化以及编程技能,并深入理解所处行业的工作规范及需求。

    回顾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历经20余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以及90年代的实用化期。自开展工业机器人研究以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始终在稳步前进。

    左世全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陆续涌现出新松机器人、博实自动化、埃夫特(奇瑞装备)、巨一焊接、广州数控、沃迪、青岛软控等近60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仍有待提高,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规模仅停留在数十台的水平。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近三年来,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且已由最初的汽车产业逐渐扩展至电力和电子、机床、化工等众多领域,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自2010年起,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大幅攀升,相较于2009年增长了1.7倍;2011年更是同比增长51%,预计到2014年,需求量将达到惊人的3.2万台,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国。这一现象主要源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工业机器人取代传统人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机器人的普及化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单个机器人工作单元,而是逐步发展为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工作群体,甚至可以构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实现整个制造流程的自动化。

    关于国内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差异问题,雷伟鸣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中国市场,对于机器人性能的要求都具有一定共通之处,例如要求机器人具备较大的工作空间、高速运行能力、极短的响应时间、极高的精度与可靠性、轻量化设计、强大的负载能力、高度灵活性、人性化的操作界面、模块化设计、离线编程功能、高效节能以及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等等。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