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互感器接口标准化的必要性探讨

   2024-04-16 工业品商城6
核心提示:电子式互感器作为现代工业领域中的一项创新科技成果,其通用性、互换性、组装便捷性和可维修性等特性无疑是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当这款产品已经走过了原理探索与性能测试两大关键环节之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求、实现标准化工程选型设计以及统一化的检验检测方式,我们应当尽快使其摆脱试验

     电子式互感器作为现代工业领域中的一项创新科技成果,其通用性、互换性、组装便捷性和可维修性等特性无疑是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当这款产品已经走过了原理探索与性能测试两大关键环节之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求、实现标准化工程选型设计以及统一化的检验检测方式,我们应当尽快使其摆脱试验样品的身份,逐步转变为一款方案稳定、接口规格统一的规范化产品。这样的标准化进程将极大程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及售后服务费用,从而有助于推动产品走向成熟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一旦实现了接口标准化,那么互感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便能够灵活地进行组合、插拔和拆卸,从而赋予它们现场互换性和可维护性的特质。然而,若接口标准仍然坚守私家协议,那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各个部件之间将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搭配关系,从而丧失了互换性和通用性。例如,某些电站曾发生过由于单个器件故障而不得不将整个系统拆除并送回工厂进行维修的情况,这恰恰证明了接口标准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反,如果部件间拥有标准化接口,那么不仅同一厂商的互感器部件可以自由替换或者升级换代,而且来自不同厂商的互感器亦能实现相互兼容和互换。这对于制造商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工程设计和用户选型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当前,电子式互感器的制造主要遵循《IEC60044-8》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以及《IEC61850-9》数字化电站通信系统这两项国际标准。尽管这两项标准对合并器的网络输出接口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互感器的采集器与合并器之间的数字输出接口以及传感器接口却未作具体规定。这正是当前产品非标准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合并器的网络接口:由于上述两项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因此在我国的电站建设中,常常需要同时实施"FT3"、"9-1"、"9-2"三种协议。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在同一座电站内,甚至在同一台合并器上也可能同时执行这三种协议,以满足不同厂商的对接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不同厂商设备的实际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设计单位在电站保护模式上采取了折衷策略——力求兼顾各方利益,确保万无一失。然而,这无疑加大了调试和运行过程中的难度。

    采集器的数字输出接口:这是指从采集器到合并器之间的数字输出接口,至今尚未制定出明确的标准,各厂商均采用自家的私有协议。以西安华伟光电公司为例,目前他们的采集器被迫采用过六种接口协议,以适应各种二次厂家的对接需求。这无疑给产品技术管理、售前售后服务带来诸多困扰。在一个电站中,若选用多家互感器,往往会因接口标准的差异导致兼容性问题,一旦出现故障,由于涉及到标准间的转换,往往难以迅速定位问题所在。此外,还有一些制造商将传感器的校准功能转移至合并器内部,使得合并器与互感器成为了唯一的固定搭配,从而失去了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给后续的维修服务和版本升级带来了巨大挑战。

    私人协议固执守旧:在当今数据采集器的输出接口领域中,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私有协议,都未能经过深入严谨的技术论证和检验。虽然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无法互通,但是从根源上来看,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借鉴并套用“FT3”框架;第二类则是选择使用异步RS-232框架。然而,由于这些协议都是基于已有的“框架”进行构建,因此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填充,引入了一部分看似有用实则无效的位元信息。这就导致了在实际通信过程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通信资源,还大大提升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无论是采用哪种框架,都未曾对其可靠性、有效性、便捷性以及容错性能等方面进行过全面且深入的论证。实际上,选择一个优秀的标准对于增强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许多厂商纷纷选择采用异步插值法来替代传统的同步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异步法能够省略掉同步应答的环节,从而降低了一半的出错概率。

    商业利益的短视行为:尽管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然而出于商业竞争的考量,那些率先进入市场的厂商往往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以此作为一道门槛,阻止其他竞争对手的加入和介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一个统一的竞争平台无疑更加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片面追求先进性的误区:阻碍标准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先进性,盲目地提高设计指标,以彰显自身的独特之处。例如,某些电站将数字采样率提升至每秒200-500次,他们误认为更高的采样率便代表着更高的精确度。然而,实际上,保护算法只需要每秒16-24次的采样即可满足需求,而计量算法则是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平均计算得出结果。根据相关标准,每秒48-80次的采样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水平。过度追求过高的采样率反而可能会加重通信负担,甚至引发通信故障,进而影响到计量的准确性。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