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媒体频频报导有关风电设备制造业境外资本撤离中国的消息,如丹麦知名品牌维斯塔斯公司决定关闭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生产基地,以及印度风能集团苏司兰计划将其在中国东北部城市天津的运营单位变更为本土合作伙伴之名。此两家分别坐落于北欧及南亚地区的领先风电企业,无论规模还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皆不容小觑,它们的行动自然受到业内各方的高度关注,很可能会成为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然而,眼下这次“风向标”的指向似乎暗示了外资企业即将撤离中国的信息,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现象与前些年境外风电厂商纷纷涌入中国的盛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彼时,美洲与欧洲等地的风电市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唯独我国的风能产业不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在这种背景下,如维斯塔斯、歌美飒、通用电气、西门子、苏司兰等诸多全球领先的风能企业纷纷大举进入中国境内抢滩登陆,进行大范围的资源开发。凭借雄厚的资金及顶尖的技术力量,他们在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取得了一时无两的辉煌成就。
然而,仅仅几年时间过去,这些曾经大放异彩的外资风电巨头们却开始显露撤退迹象,酝酿着离开中国市场。究其根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竞争优势上看,经过多年的拼搏努力,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明阳风电等大批国内企业纷纷崛起,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市场占有率也随之飞速攀升,实现了急剧壮大。相比之下,此前外资企业所享有的先发优势正日渐式微,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大幅度缩水的盈利状况,使其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严重下降,锋芒顿时暗淡。
其次,站在市场发展空间的角度来看,自2011年起,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问鼎世界第一之后,市场发展已经呈现出相对成熟的态势,过剩产能问题日益凸显。据业内专家分析,目前国内风电企业中有约30%-50%的生产能力闲置无用。风能行业早已从当初广受瞩目的新兴行业转变为激烈竞争的行业,正在逐步摆脱盲目扩张的疯狂,向着更健康、理性的方向迈进。因此,不只是外资企业,连同内资风电制造商都开始寻求行业下一个长远发展的新机遇。
纵观全球范围内,新兴的印度风电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吸引了众多大型跨国风能企业关注。根据美利坚合众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的风能潜能远超原先印度政府预测的102吉瓦,实际可望达到3000吉瓦之多;同时,印巴地区的电网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预计到2020年,该国电力需求量将会升至2104吉瓦。得益于印度政府对风电产业的积极政策扶持,未来该国风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无限可能。
实际上,外资“风向标”已经完成了从竞争到避让的角色转换,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庞大的中国市场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国企业竞相争夺的宝地。他们争先恐后地踏足我
然而,庆幸的是,有部分我国本土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渡过难关并展开绝地反击。他们始于微末,逐步壮大,历经磨砺,逐渐建立起相对优势。这些努力不仅在国内市场对外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已经在日益国际化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步步崛起。尽管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新兴之辈,但是他们靠着勇于奋力追赶的精神,已然跻身世界前列,其胸怀也随之开阔宽广。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他们正积极运用国内外双重市场以及合璧的资源,从而实现自身实力的显著提升。
对于风电领域所发生的剧变——外资由盛转衰与内资力挽狂澜相互交替,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部分中国公司在与全球主要企业博弈时逐渐取得竞争优势,推动这个产业走向健康成长。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这一重大转变的实质性动力和关键所在正是内资企业大幅度提升了创新能力。以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及明阳风电为例,他们借助技术许可协议的谈判机制,迅速掌握了海外同行最先进的大型风机技术,进而重新夺回稍显失衡的市场份额。否则的话,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外资企业的“附庸品”,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尤其列现在某些特定的行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