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半年中,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倾力钻研一个重要议题:如何推动上海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经过深度研析及全面评估,我们发现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增长最为迅猛的机器人区域市场之一。从最近5年来的数据来看,我国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几乎翻了整整一倍;预计在未来3年内,这个数字仍将继续飙升。
对此,课题负责人王迎春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已经荣膺“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是相比同时期的制造业强国,如日本和德国,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仍然相当有限。以绝对数量而言,相较于日德等国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人口”仅仅占到后者的18%及35%;而在汽车产业这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行业中,对于每一万名员工的机器人配置量,我国仅相当于日本和德国的1/14以及1/11。
然而,王迎春指出,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和机器人成本的逐渐回落,机器人的投资回报率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放大了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空间,这两大因素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如今,这种需求增长不光体现在诸如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等精密制造领域,也涵盖那些需要具有强健灵活机械臂的高端机器人以及那些传统上被视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例如粮食、建筑材料、肥料等等。这些行业对于低端搬运机器人的需求增长速度亦非常惊人。
根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期进行的一项调研,我们发现上海市内的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到了令人瞩目的80%以上,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群实力雄厚的整机生产商、解决方案设计师以及配套服务供应商。
针对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需予以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四大机器人整机厂商——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安川电机以及德国的库卡,它们的中国总部或者机器人总部均设在上海。事实上,上海地区的产出实际上就是这些国际巨头的整体产量。
在谈到机器人产业的特点时,王迎春博士进一步解释道:在整个产业链中,优势企业通常位于上游,主导核心技术、提供关键零部件,例如“大脑”、“心脏”和“关节”,甚至部分企业还能独立制造整机设备;而在下游环节则涌现出了众多企业,它们向优势企业购买关键配件,并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相应的配套加工和服务工作。
基于上述情况,上海地区已成功孕育出约30余家本地的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跨国公司进行下游配套工作,真正实现了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然而,尽管这些本土企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略显逊色,但却依然有财可图。科学学所在进行深入调研之后得出结论:它们或许只能够享用这块美味蛋糕的边缘部分,但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他们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堪忧,且远未达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也许并不会持续太久。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率日益减少,全球化的“龙头”企业们正在试图绕开这些下游企业,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据业内专家分析,在今后几年内,这种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同时,上海本地的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力挑战,例如重庆、广东、山东、辽宁等地都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宣称要全力推进本地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环上海机器人产业带”已经初露锋芒。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他们地处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更接近客户群体,获得了许多便利条件;其次,多项成本显著低于上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