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业乃是机床维修与改造的卓越阶段,它隶属于机床制造的售后服务范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我们国家的再制造产业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的发展历程。尤其在新千年岁月之初,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为核心观念,循环经济、绿色制造成为了全球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焦点,此时此刻,再制造业更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期待。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机床持有量拥趸800余万台。按照保守估计,参考3%的年机床废弃淘汰比率,每年度将有超过20万台机床因报废、闲置、技术性或功能性失效等原因而退出现役,这个数量占到每年我国新增机床产量(约40至50万台)的一半上下。预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内,将会有超过100万台机床面临各类形式的退役。显而易见,这些看似废弃的机床可通过再制造过程加以恢复使用,进而催生出丰富多元的再制造市场需求。
近几年来,依托于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与扶持,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规明确指出,应积极支持工商企业展开汽车零配件、工程机械及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以及轮胎翻新等深化发展。而在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见证了首次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的诞生,包括五家机床再制造试点企业在列。随后在2010年5月,由发改委、科技部等共计11个政府部门联合将机床等被指定为推动再制造产业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领域。
各有关官方机构期待能通过组织再制造产品认证、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制度、拟定科学合理的再制造验收标准、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多维度的具体措施规制再制造市场,同时也积极鼓励机床用户单位以及从事机床再制造专门化业务的企业之间进一步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进程。
尽管如此,现如今,再制造业已然从一个原本鲜有人知的新兴行业逐步扩展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及使用者所理解并接纳。然而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对于再制造技术及其应用,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的认知度依旧较为初步和肤浅。武汉华中自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灿坦言道,鉴于直至如今仍缺乏明确的政策定义以及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和广大用户仍然对于再制造概念略感迷茫,尤其是针对那些精密且结构复杂的机床再制造之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众多用户依旧怀揣着犹疑和观望态度。
事实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机床再制造业早已成为了再制造产业的重要一环,其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具有不容小觑的地位,同时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废旧件物流管理系统。再制造厂家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收集废弃机床,评估其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改造工作,最终再加上"再制造"的标签,使该产品焕然一新,再度回到了市场的舞台。反观我国,虽然针对废旧机床的物流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中,但是旧机床的回收环节以及再制造机床的销售渠道尚未得以顺畅铺就。尤其中大型机床,往往是各企业的关键核心设备,因为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使得机床再制造业务呈现出小批量、多样化的特征,在再制造流程中,拆解的零部件很难有序摆放,占用大量的空间资源。这些都是伴随着机床行业特点所衍生出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