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国市场中,医疗器械的创新拓展遭遇了新的困境。”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刘道志在2012年中国国际医疗产业投融资高端峰会上表示。近几年来,招标引发的价格持续下滑和审批监管的日益严格使得我国4,000余家器械企业面临着比海外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寻求更高的利润空间,迈瑞等国内优秀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盘古创富医疗基金会合作人徐天宏指出:“尽管开拓国际市场较为繁琐,但相较而言易于把握。国内优质的医疗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国际市场的开发。过去我们提到国际市场,主要是指东南亚市场、南北非市场,然而如今国内企业已经掌握了国际先进技术,足以与美国知名企业展开竞争。如今已有许多企业开始大胆开拓北美市场。”
然而,相较于过往单纯的出口销售,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仍需汲取更多的经验。殷库资本董事总经理方向明表示:“如果选择走向国际,国内企业需要做好两大关键点:首先,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维持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当地亲自维护显然并不现实,大部分工作都由当地的经销商和合作伙伴负责。因此,市场管理能力直接关乎市场份额的大小。”
软银中国合伙人赵刚指出:“国内企业需要先以满足内需为首要任务,将国内市场做强做大,然后才能有足够的实力走向国际。等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走国际化道路就是必然之选,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方向明表示:“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例如西门子这样的大型企业原本以为可以完全占据三级高端医院市场,但如今却已被国内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所取代,这种趋势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显现。”就刘道志的观点来看,价格并非进军海外市场时唯一需要考量的要素。他指出:“医疗器械企业若想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实行多元化战略,因为大企业并无单一业务,通常涉及多个领域,有些更是早已不限于国内市场。”
在业界人士看来,价格并非最重要的问题。徐天宏先生明确指出:“医疗器械与其他商品大不相同,具有自身独特性,其附加值是统一的,整体利润可高达50%。我们坚信,低端产品的利润率同样极高。”
由于具备成本优势,中国企业相较于国外公司更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赵刚先生表示:“国外医疗器械厂商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别较大。国内企业即便年销售额仅数亿元,仍可实现盈利,然而这样的销售额在海外市场常常亏损。”
刘道志先生指出:“医疗器械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产业,并不存在研发费用占比低于10%便无法立足的现象。然而,国外各大中型公司的研发投入普遍较高;至于其他亏损企业,主要原因在于高管薪酬过于丰厚,首席执行官(CEO)不能因亏损降低标准。这种双重因素导致大型和小型公司均陷入亏损境地。而在中国,只要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即可获得2000万元的利润,不必过多投入研发。”
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的挑战主要集中在非产品层面。刘道志先生明确指出:“我方已积累6年多的经验。生产高端产品的难点并非价格,而在于法规、临床、网络以及品牌等方面。欧美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与中国其他商品无异,即'品质差且价格低廉',因此进入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难度极大,只得向土耳其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