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已经崭露头角。其中,在电力行业中,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和高性能输变电设备由于技术水平较高,被视为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一五”以来,上述两类设备的国产化程度显著提高,装备保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
现阶段,我国已经能够满足本土对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的需求,技术水平及产品产量已跻身国际领先地位。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的综合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90%和60%以上,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稳坐全球首位。
然而,随着规模的上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领域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在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销售环节都面临瓶颈,并且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始终阻碍着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我国装备自给率已达到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认为,中国传统工程机械行业必须转型为"传统+新兴"的综合体,提高技术水平和升级换代,才能赢得市场认可。“这就需要企业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提升,既能享受传统产业的较低估值,又能享受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指出,现如今,国内装备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制造环节主要控制在国外企业手中、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他提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几个标志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处于世界第一,超过一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世界前三,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产业,拥有一批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球前列的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原始创新突破,及一批独创、原创装备问世等多方面。
有专家认为,除了企业自身加大研发投入之外,现行体制机制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具体包括以下五点:①企业研发投入资金规模较小,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突出;③符合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如创业风险投资、场外交易等发展缓慢,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具有创业风险投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人才队伍;④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等,都是制约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未能形成有关规划、政策和资源协同效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阐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