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海外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8%至15%,而中国仅为2%以下;从器械与药品市场占比看,发达国家约为1:1,而我国则为1:3,器械市场份额不足;从全球医药市场份额看,美国、日本和欧洲占据了72%,而我国自主品牌仅占3%。
姜峰指出,医疗器械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国内企业的研发往往以短线思维为主,看到市场热门产品便立即模仿,忽视了突破和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院校具备前沿技术和研发能力,但在产业化及衍生问题上力不从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矛盾且互补的关系。”实践中,生产一台实验室样机和实际可用的设备需要经过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而从一台设备到批量生产,再到保证质量稳定、开拓市场和提供完善售后服务,都面临着挑战。据统计,我国科研院校生物学工程领域的专利转化率可能仅为6%。
“医疗器械的研发应由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共同完成”,姜峰表示,“院校在研发经验丰富,企业则在生产、注册、销售等方面有优势。双方合作,一定能够促进产品的转化,也能有效提升研发经费利用率。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研发平台在医院层面运作,企业只负责生产。”
医疗器械行业是涉及众多学科、高度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平均仅占企业销售额的3%,相较于发达国家的11%以上差距明显。
针对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姜峰认为,尽管政府已对企业给予资助,但在产品注册、上市、采购等方面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即对整个创新链的支持力度不足。事实上,对于长期投入的新产品研发,当前的项目资助并不充足,还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科技金融政策的扶植,并最终依赖于社会资本。因而,他呼吁各部委出台相应政策,营造利于创新的环境,激发企业积极性。
他解释道,“以采购为例,现今很多招投标仅限于进口产品、合资产品,因为医院对民族企业创新产品抱有疑惑。理论而言,若各项参数匹配,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应享有同等角色,然而,基于医院和医生的经验,进口设备仍受青睐。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创新之路艰辛,不仅需应对仿制品的竞争,更需面对市场资源匮乏的困境。”
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与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年销售额增长率达25%-30%。对此,姜峰表达了期盼“快速增长,但需加大投入。若科技部以外的部门能提供政策支持,行业将加速发展。”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9年6月,旨在整合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推动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实现飞跃。自成立以来,创新联盟协助科技部开展了约30个科研项目,总计投入2亿元人民币。联盟成员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医院,即由研究开发单位、企业、用户三方共同组成。
科研过去主要由院校申请经费,但对后期成果转化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产业化机制,企业独自研发往往短视,共性技术及零部件无人愿意投入或共享。如今,创新联盟将产学研用一体化相结合,鼓励企业主导,院校配合申请经费。目前,创新联盟筛选的项目90%均由企业主导,院校协作,用户参与。例如数字化X线机上的探测器或探测器上的ACD转化器,这是每台数字化X线机必备之物。然而,若企业独立研发,不仅投入巨大,还可能陷入市场困境。有赖于创新联盟的存在,企业可在共享平台和共性平台上联合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研发成果则由众企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