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时报》报道,我国现有生物物种丰富,具有经济价值的约为1.5万种,其中非粮柴油能源植物有1500种。我国含油率高于30%、产量高且具备开发潜力的本土非粮柴油能源植物数量达到147种。我国拥有1.16亿公顷的荒地、滩涂、盐碱地等边缘土地,利用此土地种植非粮能源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战略储备替代能源。
生物质能是以自然界植物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生产的能源。目前可用作能源的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秸秆、藻类、沼气、玉米、林木及果实、禽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有机废渣废水等,此类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开发潜力较大,对环境影响较小,可持续利用。
2011年中国(深圳)生物质能源研讨会,五位生物质能源领域专家对该领域现状与发展、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度讨论,他们分别是: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项目副主任余元旗博士、清华研究院教授、所长陈福明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副教授汪光义博士、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研究员赵荣宝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员徐期勇博士。
21世纪能源转型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但随着化石能源消耗占比的下降及低碳能源占比的提升,化石能源的消耗预计将由90%下降到70%,低碳能源则由5%提升至30%。赵宝荣教授强调了在aiath化石能源匮乏和高排放危机下,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垃圾产量第一大国,除县城外,668个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围;全市垃圾堆存已累计占据5亿平方米土地,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据徐期勇博士介绍,我国垃圾填埋处理中,焚烧占15%,堆肥2%,卫生填埋占83%。实际上,垃圾填埋产生的填埋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如一个三口之家年产生活垃圾回收后产生的物质所发电量可达400度,足够维持其五个月的生活。
此外,汪光义教授展望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特别提到藻类新能源的优势;陈福明教授围绕秸秆等废弃生物质资源、麻风树生物柴油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深入讨论;余元旗博士详细阐述了甲烷回收及其在中国的投资机遇,我国大多数矿难事故均由瓦斯爆炸引起,因此瓦斯回收不仅有利于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加以利用以提取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