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不难发现传统企业对自动化服务的定位较为单一。 过去,由于用户需求相对简单,自动化企业在销量上基本以产品销售为主。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地是作为产品的附属品,服务的内容自然也比较简单。
这个意义上的服务主要是围绕产品展开的。 最常见的服务,如维护支持、调试设备等,也是为了让用户更好的使用公司的产品,避免出现质量等可能影响产品使用的问题,从而影响用户对品牌的评价 。
随着各自动化应用行业的发展,用户对自动化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用户对厂商的要求不再只注重保证产品的可靠性,更多地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产品满足应用需求,甚至寻求行业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化服务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例如,企业在面对用户时,往往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并以行业技术团队的形式与用户进行合作。 这样的服务不再仅仅围绕产品,更多的是满足应用技术。
这只是一个例子。 事实上,随着自动化厂商规模和特点的不同,其所能提供的自动化服务内容也各有侧重点。 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厂家往往能够为用户提供咨询性的技术咨询服务,成为用户拓展市场的有力依靠; 而一些专注于某一领域产品的企业,往往会提供特殊产品定制等服务 ,可以根据个人用户的具体需求改进和指定生产标准产品,体现了其对其专用产品的深刻理解。
面对一些特定的需求,自动化服务的范围可能会更广。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合同能源管理,也是自动化服务的形式之一。 在这一领域,自动化厂商往往会设立或投资独立实体来提供此类服务,项目内容也会涵盖技术、设备甚至财务等方面的服务合作。
对于国内很多早期的自动化企业来说,通常都是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相当于一种围绕所售产品的支持和维护。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从服务中获取利润,很多企业的服务部门完全作为成本部门而存在。 然而,由于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也必须继续投资服务业。
这种情况与当时企业和用户的共同理念密切相关。 在主要以产品为中心的市场模式下,“为服务付费”的概念仍然难以接受。 无论是厂家还是用户,其实都把服务当成一种附属品,注重保障和维护,同时也让企业更容易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随着国际自动化厂商纷纷进入中国,这一理念也正在发生着不小的冲击和变化。 在很多国际自动化公司的运营模式中,服务部门和产品部门都是利润的创造者,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 有的企业甚至一半以上的利润都是通过服务实现的。 事实上,这些公司的服务重点并不是基础保障服务,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增值服务。
此类增值服务往往凝聚了企业的技术价值,能够帮助用户有效获得改进和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服务和产品义务本质上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盈利是理所当然的。
目前,在这些国际领先企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内自动化厂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维护和保障,而是将越来越多的价值融入到服务中,把服务变成“产品”,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推广。 这样的变化是服务部门角色转变的开始,也为其长期盈利提供了可能。
最初,厂商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简单,不同客户之间没有太大差异。 对服务团队能力的要求也比较简单。 随着服务种类大幅扩展,自动化厂商提供的服务方式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差异化。 这就需要科学设置和管理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效率和有效性。
自动化服务商越来越倾向于标准化服务体系和流程,这有利于服务团队和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也有利于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服务项目的灵活安排。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当客户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多种多样时,统一的流程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一些厂商还借鉴了产品中的模块化理念,将自己的服务按照一些通用的流程和规则划分为多个“模块”。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定制这些“模块”项目。 组合和匹配使服务项目最适合您自己的需求。
对于业务范围广泛的制造商来说,他们的客户可能分布在各个地区。 这时,大多数厂家都会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服务网点。 然而,对于一些系统制造商来说,他们可能仍然会遇到人力资源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