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一辆蓝色面包车在林荫道上匀速驶过。 突然,面包车发现广场上挤满了人,它开始转弯变速,时而避开人流,时而闪烁尾灯,最后穿过人群中的通道,稳稳地停在休息区。这时,围观的人群围观一看,发现这辆看上去古色古香的汽车没有司机——这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像这样无人驾驶汽车上路,也成为机器人逐渐走进普通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谈起机器人,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智能”。 但与“力量无穷”、“坚不可摧”等令人敬畏的形象相比,“机器人”代表了一个充满神奇、想象和向往的美好境界。
西周时期,我国能工巧匠偃师创造的歌舞艺人,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机器人。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造了木牛和流马来运粮草,也成为了人们有迹可循的古代“机器人”。 无独有偶,西方文学在《埃里昂》等作品中也描绘了各种“全能”的机器世界,所有工作都是由智能机器承担和完成。 现代西方科幻作家甚至在《星球大战》中想象出一群“聪明、勇敢、所向披靡”的机器人。 当人们熟悉头顶竹蜻蜓的哆啦A梦、脚喷火的阿童木,体验过《黑客帝国》、《人工智能》、《熊猫英雄》等科幻大片时,总会问 :那些“拥有“有意识、有思维的机器人”有多神奇?
事实上,自从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用的机器人在美国推出以来,机器人如今已经真正从梦想的角色走进了人类的生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机器人”的新道路上奔跑。 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已发展成为“机器人强国”。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智能科学技术、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阶段开始了。此后,国内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 开始进入启蒙阶段。问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新汉教授揭秘了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现代机器人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 它们不仅成功地应用于制造业,而且开始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其他领域,并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学科——机器人学。
众所周知,创造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机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科学研究问题,它将涉及脑科学、生理神经科学、神经解剖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
人们可能会问:机器大脑为什么会思考? 思维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质疑,人脑的思维机制真的可以被机器人复制吗? 这无疑促进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机器人的深入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例如,美国非常重视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和军事活动中的应用,欧洲国家则更加注重交通和医疗智能。 日本高度重视老年辅助服务机器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发展,其中包括:超出人类医生水平的血液疾病诊治专家系统、数学定理证明专家系统、天气预报专家系统等。 甚至计算机也证明了人类从未证明过的四色定理。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快速找到出行者的最优路径解决方案。 跳棋专家系统击败了系统设计者本人。 IBM 的深蓝(Deeper Blue)系统曾多次击败最负盛名的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
确实,很多人小时候梦想的“猴灵三宝”,包括“千里眼”和“音耳”,现在都已经成为现实。 各种“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正在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虽然它们还远未被视为真正的“万能大脑”,但它们已经让人们领略了“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2011年3月16日,可爱的机器人“贝贝”在中国科技馆宣布,以“智能体验,智慧生活”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智博会将于2011年9月在北京举办。 公众最关心的是,那些聪明、可爱、聪明的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走进日常生活,为人民服务呢?
据相关预测,包括智能清洁机、智能玩具在内的全球家用机器人市场产值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目前仅为50亿美元),并将在近几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形成“产业转向”。 观点。” 面对这块巨大的“工业蛋糕”,许多国家都雄心勃勃。 为了鼓励机器人厂商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在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对相关企业实施了优惠贷款、减税等多项扶持政策。 韩国还计划在2013年进入全球机器人技术强国前三名,并在2020年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梦想已成为现实,智能机器人时代即将开启。”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芳春表示:“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方面,我国已将服务机器人等项目列为国家863项目 规划重点:智能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比计算机更深层次、更复杂,同样,智能机器人时代对我们的经济、教育、文化、工业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抓住时代的主动权,各方面还需要提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43项提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内容”。 充分意味着在未来15年,对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将大幅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