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引领产业发展”的启发下,物联网应用扩展到多个行业领域,包括安防、电力、交通、医疗卫生、工业控制、农业、环境监测、金融服务等领域。 其中,基于低速和高速传感器网络的太湖水质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能交通系统已在交通监控、红绿灯控制、停车信息服务等方面投入使用,部分产品还进入北美市场……
2010年,安防和电力两大行业位居中国物联网应用市场前两位,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 交通、医疗、物流市场规模也突破50亿元。
但缺乏统一标准、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也极大影响了物联网在我国行业应用的推广速度。 如何有效应对当前这些挑战,推动物联网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成为政府及产业链各环节关注的焦点。
与物联网相关的RFID、传感器等产业起步较早,但尚未大规模应用,而且物联网产业链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一方面,将通过政策加速行业的成熟和发展。 另一方面,将为企业应用物联网提供一定的优惠,从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后续效果跟踪等方面建立成熟的配套设施。 系统。 让企业尝到应用物联网的甜头。 只有这样,市场需求才会长久,市场才会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在建或规划的物联网应用项目90%以上是政府推动的,企业自发需求产生的项目还相对较少。 前期政府推动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为前期不确定因素较多,产业发展模式不明确,行业用户的安全和隐私得不到保障,导致更多的担忧。 用户。 通过政府推动和示范项目开发,逐步探索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有效商业模式。 应选择有发展前景、信息化程度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存在一些技术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信距离瓶颈。 目前传感器可连接的距离在100米到1000米范围内。 也就是说,超过1000米后,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将不足以支持数据的传输; 二是外部环境指标。 目前的传感器对外部环境指标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湿度和温度。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他们的工作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 三是网络安全。 由于多采用无线传输,传输过程中信号被盗的风险较高,难以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因此,克服物联网行业的技术短板将是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任何行业的发展壮大,都必须建立在巨大的自发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于应用市场的需求。 因此,如何尽快培育我国物联网应用的市场需求,从政府推动转变为企业自发需求,是物联网市场发展壮大、最终迈向万亿的关键。 规模是关键。 企业的自发需求需要有效的商业模式,这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 尤其是系统集成商和终端企业要重点深入研究某个行业的特点,重点攻克某些应用模式,切实给企业带来效益。 真正带来效益,总结成功经验,然后在该领域推广应用,最后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