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入网难、输电线路长。 我国计划到2020年在甘肃、新疆、河北、吉林、内蒙古、江苏6个省区建设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仅这7个基地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6亿千瓦。 其瓶颈在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和可调度性低的特点。 大规模并网将对电网运行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加大调峰电源建设。 因为风力是一种不可控的能源,它有时会消失,有时会变强,有时会减弱。 要把风电变成稳定的电源,就需要调峰。 调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电力系统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进一步加大了调峰的难度。 另一方面,我国风电资源集中在西北地区,与电力市场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布呈反比。 大规模长距离传输问题亟待解决。
智能电网建设将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智能电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并送出新能源发电,并保证接入后电网的安全运行和调度。 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长距离输电损失。 智能电网的智能调度将更加合理地分配电力,大大提高用电效率。
美国将智能电网的发展视为拉动未来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经济复苏计划》提出总投资110亿美元建设可安装各种控制设备的新一代智能电网。 美国已开始在部分家庭安装具有通讯功能的智能电表。 智能电表对家庭用电情况进行随时监控和管理,使输电和供电更加高效。 政府将为企业和地方团体实施的100个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计划到2013年在2600万户家庭安装智能电表,相当于2009年的三倍。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于2009年9月公布了智能电网标准化框架1.0版,为智能电网标准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智能电网正式建设。
欧盟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建设超级电网的计划。 2009年初,欧盟有关圆桌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依靠智能电网技术,将北海和大西洋的海上风电、南欧和北非的太阳能并入欧洲电网。 这个智能电网将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北海国家今年1月正式启动了共同建设可再生能源超级电网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该项目将连接苏格兰、比利时和丹麦的风力发电、德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挪威的水力发电站。 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瑞典、爱尔兰和英国希望制定新一轮计划,在未来10年内建设横跨欧洲大陆的高压直流电网。
到2030年,欧洲将需要投资约5000亿欧元用于电网升级,其中智能电网占比最高。 英国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所有2600万户家庭安装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可以适应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电力需求。 英国监管机构Ofgem于2009年8月宣布了新的智能电网建设计划,将在5年内投资5亿英镑建设4座“智能城市”。 法国也于2009年秋季发布了将可再生能源纳入智能电网的计划,并开始征求相关企业的参与。
德国制定了“E-Energy”计划,总投资1.4亿欧元。 2009年至2012年4年间,在全国6个地点开展了智能电网实证实验。 德国西门子、SAP、瑞士ABB等大公司都参与了这一计划。 西门子预测,2014年智能电网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欧元,并计划抢占20%的市场份额,每年争取60亿欧元的订单。 意大利一半以上的传统电表已被智能电表取代。 丹麦近 20% 的电力来自风力发电,并开发了世界上最智能的电网。
韩国启动了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韩国知识经济部决定2009年至2012年投资2547亿韩元推动智能电网技术商业化,计划到2030年投资27.5万亿韩元用于智能电网建设,其中政府和企业投资2.7万亿韩元 分别为24.8万亿韩元和24.8万亿韩元。 到2011年,在示范城市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200个,到2030年,在政府机关、大型超市、停车场、加油站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2.7万个。 美国OSI软件公司将与韩国SAP公司合作,在韩国济州岛启动价值1.91亿美元的智能电网试点项目。 该项目将采用智能电表、家庭显示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其他设备的各种原型,以实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智能电网试验台的目标。 LG电子、POSCO、现代重工、SK电讯等大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