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催生了智能电网的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76%的煤炭储量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部和西部地区。 能源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 随着我国能源发展加快向西、北移,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地区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能源输送规模越来越大。 为满足未来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煤电运力紧张问题,需要发展智能电网,实施大规模、长距离、高效输送电力。
2009年至2020年,国家电网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 未来10年将建成坚强智能电网。 2009年至2010年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全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和试点工作。 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阶段,加快华北、华东、华中“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建设。 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交互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广泛应用。 2016年至2020年,引领全面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提升阶段,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推进“一专四大”电网发展战略。 依托大能源基地,建设1000kV交流、±800kV直流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高速公路”。 推动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发展,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电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发展自主创新、国际领先、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坚强智能电网。 相互作用。
智能电网改变了传统电网的单向输电模式。 每个终端用户都成为电网上的活跃节点,形成整体智能高效的电网。 智能电网是电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现用的电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通过密集分布在各个环节的传感器,实现电网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的需求及时体现在电网的行动中。 智能电网将利用分布式计算系统提供实时分析,目标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消费者可以有效利用电力供需系统,达到节约电力资源的目的。
智能电网解决了传统电网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个主要环节的难题。 发电侧智能电网将解决发电厂发电并接入电网输送的问题。 在输电环节,智能电网特高压技术可以解决电力的长距离输送问题。 在配电环节,智能电网将协调优化配电,提高整体电网效率。 智能电网将改变用户的用电习惯,实现智能家居。
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兼容功能,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优化供电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智能电网有利于促进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增加终端用电量,实现减排效益。 智能电网将提高我国电网大规模配置能源资源的能力,优化能源输送方式,提高能源供应能力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