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无论是节能电力设备还是节能家电,不少产品因价格过高而销量有限,使得先进节能技术陷入“产业化难”的尴尬。 尽管政府对节能灯等部分产品采取了补贴措施,但由于补贴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推动节能市场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郝卫平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将采取激励政策和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电力系统和广大能源 最终用户采取节电措施。 短期内,电力需求侧管理措施将率先采取激励性政策,促进节能减排。
同时,权威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将陆续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后续配套政策,有望明确鼓励能源利用 ——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节约电力系统和用户侧设施。 这意味着因缺钱而难以接受节能产品的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明确提到“鼓励电网推广使用节能变压器”。 至信电气相关人士表示,按照目前变压器的更新速度,非晶合金节能变压器的替代空间巨大。 预计未来五年非晶合金变压器年均市场容量将达到数百亿元。
“但由于这种变压器的价格比传统硅钢变压器高出30%左右,因此销量增长缓慢。” 电网采购非晶变压器热情不高,一直是彭永峰的“心痛”。 如今,彭永峰仍然担心《办法》能否得到严格执行。 他表示,这取决于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后续政策的严格程度。 据报道,致信电气正在寻求获得上海市政府推广非晶合金变压器的补贴政策。 如果能够落实,将有力支持公司产品在上海的销售。
分析人士表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明确鼓励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使用各种节能设备,如节能变压器、高效电力设备和变频、热泵、电冷库、 电热储存等技术。
首先,这里所说的节能电力设备不仅包括具有节能环保理念的电力设备,还包括智能电力系统设备。 原因在于,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还可以提高整个电网系统在输电、调度等方面的节能效果。
具体来说,节能电力设备包括节能变压器上下游产业链,如非晶变压器上游材料、唯一非晶带材生产商安泰科技、非晶变压器生产企业智信电气等。 另外,高压场合采用和康变频。 是变频器领域的领先企业。 智能电力设备包括输、配电、调度、用电设备,具体包括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等产品。 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国电南瑞、思源电气、科鲁电子等。
其次,节能家电产品大多集中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机等高效节能电器上,如LED节能灯、节能冰箱、 节能空调、节能洗衣机等。很多大型家电企业已经在探索家电节能技术,并开发了很多节能家电。 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上市公司将获得市场机会。
例如,双良节能是中国溴化锂冰箱第一品牌。 溴制冷机通过热源(废气、废热等)驱动制冷剂,即热制冷。 应用领域涵盖民用、工业、节能等领域。 在民用领域俗称“电动空调”,业内预计公司空冷器、溴冷却器业务下半年有望迎来大额销售。 卧龙电气在家用和工业节能电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由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规定,各级电网节能电量的具体比例为“不低于上年售电量的0.3%、电量中最大用电负荷的0.3%”。 相关电网企业销售业务领域”,这意味着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将面临采购节能设备替代原有设备的巨大压力。 这些节能技术和设备将直接受益。
例如,火电厂缺货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技术也有望成为电厂的常态配置。 其中,国电集团旗下龙源科技在缺货技术市场具有市场份额优势,而荣鑫科技、亿事达则在余热利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泰豪科技等上市公司也率先试水合同能源管理。 公司还有很多后续机会。
对于节能设备制造商来说,摆在面前的足够大的蛋糕也是一把“双刃剑”。 市场前景光明不言而喻,但也意味着未来将会出现大量竞争者。 要在这个新兴市场竞争,仅靠“第一印象”并不能保证绝对的竞争优势。
无论是电网系统还是任何电力用户,最关心的就是节能产品的效果和质量,而这也是节能设备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在整个电网系统中推广节能变压器等节能设备是大势所趋,但究其原因, 短期内没有大规模推广不仅是因为节能设备价格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电网在采购节能设备时自然会考虑“性价比” ,即权衡价格和节能效果两个因素。
他举例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也在开展节能设备采购试点。 试点过程中发现,不少节能设备的节能效果并不像设备厂家声称的那么好,部分设备的质量和稳定性仍然存在。 风险也成为电网不进行大规模节能设备更换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消息人士透露,我国标准制定相关部门将逐步开始建立节能设备技术指标和效果指标的计量标准体系。 本标准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随着节能设备门槛的提高,当前节能设备市场将逐步告别混战阶段。 下一步,拥有强大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很可能会发起市场整合。 由于节能环保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预计各子行业内部的整合将首先启动,随着企业资金实力的提升,将出现跨子行业的整合。
业内一致认为,在电力系统内节能和智能装备方面,国网南瑞等企业具备同类业务的整合优势,而安泰科技等拥有独特技术的企业也将能够有效排除 新进入者。 在工业节能技术领域,技术和产品日趋成熟的上市公司有望在政策利好风口下顺利实现产品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