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和创新,带来了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更有效的毁灭文明的手段,现在轮到了物联网。 全球金融风暴后,大家都将产业复苏的希望寄托在其上,因为物联网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制定发展战略。 去年11月,物联网被确定为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中国,有行业专家预测:“物联网产业将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甚至是互联网的30倍,潜力无限。” 然而,新的泡沫也正在形成。 一份科技战略分析报告有这样的分析:“一是引进技术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核心基础技术积累不足;二是行政分权造成的碎片化削弱了战略新兴技术。” 技术产业协同攻关的能力;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界定模糊,导致产业投资热潮。 这正是对当前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描述。
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物联网,北京推出了物联网五年规划:“到2012年,计划建成第一个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信息交换、传感信息网络 、超级计算和云计算中心等基础支撑平台已在政府、社会、企业三个方面建成数十个示范应用园区。 与此同时,上海、杭州、成都、南京、山东、广东、河南、东北三省、福建等地政府也表示将全力进军物联网。 以长三角为例,很多城市都在试点物联网,包括国家示范基地无锡,但都局限于应用领域,比如高铁物联网应用。 一些城市物联网产业化梳理工作还没有做好。
如果大家都一窝蜂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一窝蜂的结果。 现在全国上下都弥漫着物联网热,一端是政府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物联网项目;一端是政府热。 另一端是小企业热,借机推销传感器设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在低碳理念的号召下,我国风电、光伏等产业狂奔,重复建设,产能迅速过剩。物联网是 信息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物联网项目的启动必须注意,避免重蹈覆辙,避免出现泡沫。”
物联网是英文(Internet of Things,IoT)的直译。 它的翻译很流行,但在科学上并不准确。 从表面上看,它是把物与物连接起来,把物与原来的信息互联网连接起来。 添加到物联网中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只能提供自身信息的事物和可以同时收集其他信息的事物。 后一类技术上称为“传感器”。 现在人们讨论的物联网,本质上就是在互联网物体上加上只能提供自身信息的东西以及电子技术领域研究已久的“传感器网络”。 这样的连接赋予了整个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引起质的变化,在组成和结构上增加了成为智能网络的条件。
当很多人谈论物联网时,他们会狭隘地想到物流行业的货物跟踪系统或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事实上,这只是两个非常常见的底层应用案例。 真正的意义在于将传感器网络融入信息互联网,使物联网获得极高的功能和智能潜力。
基于物联网的功能,学术界在上世纪末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AmI)。 在一个环境智能的世界里,隐藏在物联网中的各种装置和设备非常和谐地工作,提供信息和智能来支持和帮助人类轻松地生活和完成各种任务。 这就是物联网的目标。
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学科交叉性强、备受国际关注的新兴前沿研究领域。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通过各种集成的微型传感器,可以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 信息; 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随机自组织的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的方式传输到用户终端,从而真正实现“普适计算”的理念。
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采用系统开发模式,因此需要综合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设计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以实现其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特别是实现传感器网络独特的超低功耗系统设计。
传感器网络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军事、国防、工农业、城市管理、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抢险救灾、反恐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的实用价值 以及反恐、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军事、学术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公认的新兴前沿热点研究领域, 被认为是将对21世纪产生巨大影响的技术之一。 这也是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将传感器技术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发展重点的重要原因。
过去,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人放上去的,但是“物”的加入,特别是传感器网络的加入,使信息的来源拓展到了非常广泛的范围,而且一旦网络建立起来,信息就更新 不再需要依靠人。 能够随时反映信息采集对象的历史、实时状态。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特定于目标需求的,因此与极高品位的矿藏一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