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对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实时、准确的大范围监测,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全国环保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污染源及其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未来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现代化环境监测仪器,特别是高质量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和在线连续监测系统。
(1)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包括光学仪器,如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度计、等离子体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 电化学仪器,如pH计、电导率计、库仑计、电位滴定仪、离子活度计及各种极谱仪; 色谱仪器,如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在线色谱/质谱仪、在线液相质谱仪等。分析实验室所需的仪器都是环境科学和监测实验室所需要的。
(2)专用监测仪器:空气TSP、PM10、MP25采样器及其监测仪器(β射线吸收、晶体振荡天平); 气体自动采样器:SO2、NO2、NO、NOX、O3 和 CO 监测仪; 水质监测:汞计、油分计、CODcr计、D0计、污水流量计、比例自动采样器等。
(3)自动监控系统:空中、地面自动监控系统; 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工业污染源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等
国产专用监测仪、采样器在数量上有优势,基本具备,但附加值较低。 优质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从国外进口,国产仪器所占份额较小。 究其原因,一是大型国有企业运行机制问题,没有发挥好骨干作用; 二是小企业蜂拥而至,缺乏技术和资金,低水平重复现象较多。 仪器的质量和性能无法与国外进口仪器相比。 三是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技术创新与资金脱节,无法快速实现产业化; 第四,政府对环境科学仪器研制开发和风险投资的投入不足。
(1)环境质量监测:全国环保系统及各部门、行业、企业建立了4000多个监测站,从业人员6万多人,环境研究所数以万计。 近年来,环境科学和监测分析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 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每年在设备装备方面投入约2亿元。 国家环保局计划装备400多个国家网络监测站; 超过350个环境信息中心; “十五”期间建设100套城市空中地面自动监测系统。 项目包括:PM10、S02、N02、O3;、CO、风向、风速、温度、湿度; 国控水质监测断面自动监测系统约100个。 项目内容包括:PH、温度、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CODcr、高锰酸盐指数,初步计划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的三分之二和一 - 当地投资三分之一。 这还不包括行业、地方和企业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投资。 各部门、各地根据环保任务的需要,都有各自的投资计划。
(2)污染源监测:国家要控制和削减全国1.8万家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 因此,需要1.8万家污染大户逐步安装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污水监测主要包括:污水流量计、自动比例采样器、PH、CODcr、矿物油、氰化物和氨氮等项目的自动监测系统,并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 废气监测主要包括:工业粉尘、烟尘、烟气S02、N02、CO和烟气流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加强实时监测,这些都是比较新的。 国内成熟的仪器系统很少,需求远大于环境质量监测,且主要由污染企业采购。 行业主要有电力、石化、建材、冶金、造纸、食品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潜在市场数十亿至数百亿。
(3)遥感遥测仪器仪表:国家提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包括沙漠、草原、森林、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还需要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如海洋赤潮、溢油污染)和污染源进行遥感遥测,并有卫星地面接收 还需要系统和卫星图像分析。 系统分析环境生态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国家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