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

   2023-08-16 工业品商城333
核心提示: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与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监控 信息与电能的智能化统一管理。 将传统电网改造为安全、高效、环保的新一代电网并形成新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被视为各国重塑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重要动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网与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监控 信息与电能的智能化统一管理。 将传统电网改造为安全、高效、环保的新一代电网并形成新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被视为各国重塑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重要动力 。

  我国首个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已在上海世博园区投入运行,整个世博园区已建成智能电网。 示范项目包括新能源接入(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崇明太阳能光伏、世博会场馆太阳能光伏)、储能系统、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故障抢修管理系统(TCM)、电能质量监测、 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建筑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充放电及网络接入等9个子项目。

  智能电网虽然是世博会上的浓缩展示,但其中包含的技术和项目已经代表了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 包括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650Ah钠硫电池、中国首个电动汽车充放电站、中国电力行业首个故障修复管理系统(TCM)、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100MW)(第一个) 亚洲)海上风电并网项目)、上海崇明岛前卫村光伏电站(1MW)(中国首个光伏并网示范项目)等。

  多个“第一”的背后,也能体现我国独立智能电网发展的基本架构和框架:比如通过智能电表采集智能用电信息,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抄表,还可以让 居民合理使用。 电价杠杆调整用电计划。 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实现更加智能的配电,进一步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电网电力监测系统可以对电能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管理。 调度系统可实现新能源、风电、水电等“绿色能源”的优先使用,并自动排除故障并具有自愈功能。 储能系统将解决以往电能无法储存的困境,实现调峰填谷,稳定间歇性能源的电能质量,提供应急电源。 电动汽车的应用是通过V2G(Vehicle-to-grid)电动汽车充电站,可以形成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之间的双向充放电功能。 储能作为智能电网的移动设备。

  一是“绿色电力”。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取决于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这是未来接入智能电网、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关键因素 排放。 尤其是近期投运的全球首个特高压向家坝-上海±80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不仅将西南地区的“绿色电力”送至东方,也代表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强大的智能电网。

  二是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 在世博会国家电网馆东北角,全球最先进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V2G已经开始应用。 它使电动汽车能够与电网互动,即电能可以相互传输。 通过这样的设计思路,当未来电动汽车广泛应用时,电动汽车将成为智能电网无数的移动储能设备,可以随时将电能回输电网,支持城市用电高峰负荷 ,从而大大节省发电能力投资,减少能源消耗。 利用昼夜电价差的价格杠杆,使这种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的互动成为可能。

  三是储能电池技术。 由于电能具有瞬时性、季节性需求变化大的特点,掌握电能存储方法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 目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电力公司经过多年攻关,已完成大容量城市电网储能钠硫电池的研发,并建设了2兆瓦中试项目 生产示范线和10千瓦电站一座。 储能系统示范装置成功完成2.2kW钠硫电池子模块首次充放电,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全球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核心技术的国家 电池。

  第四是智能家居。 在浦东峨山路悦府豪庭社区,有上海世博会智能电网示范区。 目前,已有100多户家庭享受到了智能电网带来的便利。 这些用户利用低压光纤、智能电表等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了电力线、电话线、网线、有线电视线的“多网合一”。

  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表示,由于各国国情和基础条件不同,发展智能电网的途径和重点也不同。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比较贫乏,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较低。 加快发展水电、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电、改善能源结构至关重要。 同时,能源资源和生产力水平一般呈反比分布。 超过3/4的煤炭、水力、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地区,而超过2/3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主负荷中心与大型能源基地的距离一般为800-3000公里。

  因此,我国电网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充分发挥电网在综合能源运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强大的电网结构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为基础,以满足电力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 否则,不仅电网安全无法保障,煤电运输紧张的局面也将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