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化取得重大进展,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为国内用户降低工程成本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支撑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60万 千瓦超临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三峡水电机组、特高压输电工程设备等重点工程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但在隋永斌看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装备行业可能会遇到产能过剩的问题。
他介绍,2009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达到6.52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4.6%,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 尽管2020年电力装机规划尚未明确,但预计火电新增装机将低于3亿千瓦。 即使考虑老旧户型改造、大小户型减少,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 他推断,“三电”等中小型发电设备企业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产能可能出现过剩。
隋永斌介绍,国家已按规划建成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主管道、核级等关键装备 百万千瓦核电岛泵阀、吊环等已初步形成。 生产能力强,呈现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 其中,压力容器2009年产能为7套,预计2012年将达到12套; 2009年反应堆内部部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生产能力为4.5套,2012年将达到7套。 2009年核岛主泵产能为3套,2012年将达到18套; 2009年常规岛汽轮发电机产能为8台,预计2012年将达到15台。
“目前的潜在产能已经能够满足核电发展规划和出口的需要,不适合新建核电装备基地。但各地仍然存在重复投资、一哄而上的情况。” 隋永斌表示,“仅第二代改进型核电高端泵阀市场就有十几家企业形成了产能,并开始拼价。”
隋永滨表示,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开始竞相压价,甚至有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进行竞争,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制造企业还是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安全来讲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在亏损的情况下向国家提供设备,那必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隋永滨建议能源装备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避免整个产业的趋同化。
“目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60~100万千瓦空冷机组、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泵等相关设备、为辅机配套的工业汽轮机以及电动执行机械等设备仍然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自动化控制体系及关键自动化仪表,虽然在百万千瓦火电领域中有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上并没有发挥较大作用;此外,优质中小型铸锻件供应严重不足,成为发展核电和常规火电产品瓶颈;石化加氢阀门,火电高参数阀门90%依靠进口。” 隋永滨认为,未来10年,先进能源装备仍是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上述设备领域在国产化方面还存在很大阻力,同样也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因此广大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应当将更多精力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