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制造业战略转型重塑美国技术优势

   2023-06-15 工业品商城194
核心提示:“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产业的过程,包括升级现有产业和发展新产业。 当前,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即从大批量、少品种的技术向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方式转变,从强调传统的产业分工向全球化布局转变。 产业链上,从传统的、常规的技术转向以数控、低耗、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能

“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产业的过程,包括升级现有产业和发展新产业。 当前,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即从大批量、少品种的技术向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方式转变,从强调传统的产业分工向全球化布局转变。 产业链上,从传统的、常规的技术转向以数控、低耗、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能源、生物等新兴制造产业快速成长。 这不仅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他们试图保持市场垄断地位,恢复和保持其制造业的竞争力。

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导者。 它拥有世界上最熟练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设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发展最快的先进制造业大国。 虽然近年有下降趋势,但仍是全球制造业附加值最高的国家。2007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为23.85%,低于2000年的26.72%。相比之下,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为11.24%,高于2000年的6.66%。尽管中美制造业规模差距在缩小,但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仍仅为美国的1/2。

从工资、水电、土地等一般生产要素来看,美国制造业在很多领域已经不具备优势。 金融危机让美国很多人意识到,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高油价和新能源的发展,应该成为美国发挥技术优势、提高高生产率制造业的契机。  ,增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美国的立国之本,理应再次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增加制造业产品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近年来,货物贸易占世界贸易的80%,服务贸易占20%。 制造业竞争力对国际收支具有决定性影响。2008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仅为货物贸易逆差的18.4%。如果失去出口商品的能力,美国拿什么换取其他国家的商品? 美国人开始明白,如果制造业的竞争力得不到提升,仅靠政府限制进口,势必会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降低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为此,奥巴马总统今年3月宣布了一项促进美国出口的新战略,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去年2月出台的《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教育、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技术和环境保护。 为开辟能源自主新路,美国高度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选择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美国还加快建设世界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宽带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增强重要制造产品核心能力。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9年《工业发展报告》数据,美国在许多重要的制造业产品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  2006年美国广播电视和通讯设备增加值占世界的69.1%,电气设备增加值占世界的11.9%,机械设备增加值占世界的16.7% 世界。 美国在飞机、谷物、塑料和光学医疗设备等产品贸易方面仍保持领先地位。 部分贸易逆差产品的关键制造环节仍由美国主导。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据研究,美国制造业每1美元的最终需求,只有0.55元用于制造业,0.45元用于服务业。 占美国GDP 3/4的服务业,在美国似乎让制造业变得无关紧要,但服务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制造业的产品,为制造业服务,依托制造业而存在。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是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与高端研发设计能力、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的融合。

降低制造开发成本,应对成本挑战。 美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轻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使临时减税永久化; 改革医疗保险,降低医疗保险成本; 降低监管和司法诉讼成本; 实施节能计划以降低能源成本; 鼓励对创新的投资,促进技术扩散,降低开发新技术的风险,确保美国企业致力于设计和生产全球客户需要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美国针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广机器人加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效率高,可靠性高。 降低生产企业成本。

通过“再工业化”,美国将致力于制造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领域,重点制造其他国家无法制造的产品,特别是大型、复杂、精密、系统集成度高的产品, 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形成错位。 在研发、设计、技术、工艺、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美国企业必然会抢占制高点。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