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仪器是中国仪器市场的主体。 社会上使用的分析仪器有90多种。 中国能生产的产品只有20多种,不到总数的1/3。 其中,生命科学专用仪器约80余种,国内实现商品化的生命科学专用仪器仅6种,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数量上的差距必然导致利润的不平衡。 2009年,在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进出口总体呈负增长的情况下,分析仪器进口保持增长,出口同比下降。 其中,实验分析仪器进口额近27亿美元,出口额6亿美元; 工业过程分析仪器进口额4.48亿美元,出口额3.38亿美元。
这些数字表明,国产仪器想要扭转目前的局面,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主体工程分析仪器为例,我国目前使用的高端分析仪器绝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由于高端分析仪器技术要求高、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虽然近几年涌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如康思瑞科技、通用分析、天瑞仪器、东西电子、北京南科、雪地龙、河北先河等,但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高端产品。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有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连续性,导致国内企业高端分析仪器开发能力不足。 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渠道不畅,短期内无法生产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端分析仪器。
然而,我国分析仪器市场整体正在发生变化。 2009年以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产销增速再次大幅回落,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走出低谷, 取得了稳定。 恢复和发展。 “2009年,仪器仪表行业出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特约顾问席家成说。 “回暖低于预期,利润回升快于预期,本土企业的承受力强于预期。”
去年,在分析仪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出口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少数龙头企业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聚能科技、天瑞仪器、北京纳科等企业在全球分析测试行业下滑的背景下逆势而上,分别取得了44%、30%和24.4%的销售增长率的可喜成绩。
尤其是聚能科技,以绝对优势巩固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 这主要是他们抓住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视仪器仪表发展的重要机遇,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制出分析测量仪器 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自主知识产权。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高端分析仪器几乎100%依赖进口,迫使国内分析仪器企业改变原有的研发生产模式,开始逐步向高端分析仪器生产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更多国外分析仪器企业的进入,国内分析仪器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因此,国内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必须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中逆流而上,不断创新,加大投入,克服技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