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连接人和计算机,而物联网连接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物体。 它将连接物体、设备和人,是一个收集和存储海量信息的极其庞大的数据库。 “通过分析和处理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和指挥的智能化进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物联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概念, 更像是各种应用的融合,是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张启补充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亲身体验了数字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体会到信息技术发展对改善民生、便利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巨大作用 普通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举了一个例子:“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RFID门票的应用,包括北京供水系统的传感器投入,其实已经看到了真正的应用 我们周围的物联网。但这些只是物联网冰山一角。”
NEC中国IT服务事业部制造设备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华认为,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多是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温度控制非常严格。 我们利用温度传感器、RFID等技术,在运输过程中持续、实时地监测产品内部的温度,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判断和处理,不像原来的死修。”
我国的建筑能耗非常高,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源消耗。 事实上,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 李华举了个例子:“比如照明,我们研究院在做的研究和应用示范是在一个楼里,我们会把除了电源以外的所有照明都做到精确的、局部的控制和感知成为可能。 和插座。照明。没有人的时候,过一会某个区域的灯就会熄灭,或者这么大的会议厅,有的地方有人,有的地方没有人,我们就可以走了 这个区域,然后关掉其他区域。这样一来,整栋楼的照明可以形成无开关照明,所有公共照明都没有开关,全看是否有人控制照明系统。 在智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每栋建筑能做到节能减排30%,能耗降低30%,然后以此来探索商业模式,并进行推广 通过这种商业模式来降低所有用户的能源消耗。”
谈到改善民生,交通拥堵无疑是一大难题。 然而,物联网的发展也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在道路上某些路口的路面节点上,检测路口的车流量信息。比如南北方向的车流量比较大。通过自动控制 物联网的,南北时间绿灯的时间调的长一些,一点,这样南北连接会比较顺畅,一段时间后,南北连接 会畅通,可以调回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也为个人提供服务,比如根据车流量规划新的路线,哪种方式最快到达目的地。 李华对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充满信心。
赛迪顾问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2015年将达到750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30%。 即使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金东斌认为:“在通信和信息领域,改革的力度很大,从通信到人,再到物通信,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还有 具体发展中还有很多挑战,一是成本,物联网相关的社交设备成本很高,用户很难接受,二是标准不统一,无法互联互通 实现了,所以科技部正在加紧制定标准。三是产业不健全。如果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来看产业链,可以说 就是网络层还是比较强的,但是感知层和应用层都不健全。第四是应用程序不明确,虽然有一些是示范项目,但是不清楚是否盈利 或不。 五是安全问题,涉及到数据和隐私的保护。 第六是缺乏某些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