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竞争压力迫使国内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深化信息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深度,进一步推动RFID等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这将成为未来几年物流信息化的重点。从物流行业的需求分析来看,RFID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1.RFID可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通过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基础设施的识别,如货盘、货架、车辆、集装箱等。在仓库、出入境口岸、运输车辆、装卸设备、物流检查站等处安装RFID读写设备。在物流园区内,可以实现物流交接中的自动化入库、入库、盘点、RFID信息采集,实现货物库存的透明化管理。通过RFID技术与物流运输设备设施的结合,可以提升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提高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2.RFID有助于整合物流功能。通过RFID技术整合物流系统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有系统的效率。RFID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内多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自动化,整合系统内多个业务功能,从而有效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RFID技术是有效整合物流系统、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必要手段。通过大规模整合信息资源和流通渠道,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流通效率,从而有效改善市场流通环境,加快流通速度。
3.RFID有助于提高物流市场的流通效率,规范物流市场秩序。针对我国农村农产品、粮食物流、农民消费品物流、应急物流缺乏有效监管的现状,应用RFID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采集相关数据,保证企业和供应链范围内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全过程监控。同时,RFID技术结合传感器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帮助相关部门对重要货物(食品、药品、危险品、重要物资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RFID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中的应用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随着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
初始阶段的任务是建立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与自动数据采集相关的RFID设施。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技术和装备,条码印刷标签和配备相关RFID设施的电子标签,大力推广集装箱装载技术和单元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拖车运输组织方式,推进网络化运输。积极准备相关设备上的RFID技术(如冷链运输车辆、集装箱、码头大门等。).
中国有巨大的出口市场和内需市场。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尽快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迫切需要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要加快制定物流通用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和物流服务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物流标准的前提是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和货物信息采集的标准化。从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独立的、可与国际数据格式标准集成和转换的RFID标签数据格式标准体系。在信息采集标准方面,也要建立自己的通信协议标准,可以和国际通信协议标准互联互通。
第三阶段的任务是降低RFID技术的成本,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需要。特别是采用RFID技术后,要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低成本、高可靠性、实用化的RFID技术。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提高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趋势,启动物联网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快发展先进物流装备,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在物流行业全面采用RFID技术的条件下,及时建设物流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全国道路运输信息网络、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方式和服务的信息网络。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加快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工商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物流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